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首屈一指的文學巨匠,他一生堅持對明治社會的批判態(tài)度,以他鮮明的、豐富多采的藝術(shù)才能,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日本文學史上被稱為"國民大作家"。他的作品表現(xiàn)出對日本現(xiàn)代化進程的關(guān)注和對日本明治社會尖銳深刻的批判精神,而這種明治精神也貫穿于每部作品中。
夏目漱石的愛情三部曲《三四郎》《從此以后》《門》貫穿了愛情、社會與家庭倫理這樣的主線,突出了明治精神在日本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體現(xiàn)。《門》是夏目漱石愛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最偏愛的一部作品。
《門》是夏目漱石反自然主義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自由真摯的愛情不被社會容納的人性悲劇,也是知識分子追求個人幸福又無法擺脫道德規(guī)范羈絆的心靈寫照。夏目漱石塑造的主人公宗助是猶豫、怯懦、遲疑不定的小知識分子代表,雖然很多人并不喜歡這種形象,但從文學批判的角度看,夏目漱石塑造的形象很成功。
《門》通過主人公宗助夫婦悲慘的遭遇,透露出平淡、慘淡及悲涼的氣氛。主人公宗助是一個家庭中落的知識分子,是明治精神的代表人物,他和阿米勇于突破傳統(tǒng)的底線,最終組成了家庭。以下,我將從反自然主義、知識分子追求幸福過程中勇于擺脫道德規(guī)范羈絆的心靈、作品的悲觀主義三個角度來分析這部作品的魅力。
1.反自然主義與自然主義的文學理念,彰顯了日本民族文化
反自然主義與自然主義是兩種文學理念,自然主義的小說,主張須觸著人生,而反自然主義的代表夏目漱石則認為:不觸著的,也是小說,也一樣是文學,并且又何必那樣急迫,我們也可以緩緩的,從從容容的玩賞人生。
自然主義特點是急忙奔走,反自然主義則相反,就似逍遙散步,自由自在。夏目漱石的作品,善于通過幽默風趣的文筆、立體的人物刻畫、細膩的心理描寫, 將作品的靈魂呈現(xiàn)出來, 由此誕生出反自然主義的文學理念。他的文學作品更加側(cè)重于去探討生存的意義與方法, 而非單純的記錄。
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極大地提升了日本近代文學在創(chuàng)作思想上的高度和深度, 為日本近代文學不同風格的創(chuàng)作思想提供了寶貴的啟迪。夏目漱石生活在明治時期,那時大多是自然主義的流派,夏目漱石卻不肯跟隨當時盛行的自然主義流派,他的作品總是以社會現(xiàn)實問題出發(fā),語言不僅樸素,而且人物描寫生動、結(jié)構(gòu)巧妙,更為贊嘆的是在人物的心理描寫方面體現(xiàn)的細膩,有相當高的藝術(shù)水準。
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他的筆名"漱石"二字出自于中國西晉孫楚"漱石枕流"的典故,帶有鮮明的中國文人氣息,他畢生對漢文學鐘愛有加,自幼熟讀唐詩宋詞,他的思想是以東方儒學為基底,并摻有西方哲學思想,所以文字風格自成一脈,再加上他的留學背景,賦予了他很強的文字功底與文化底蘊。
由此,他能夠在寫作之中能自如地插入漢語、西語等語言,而他反自然主義的文學一出現(xiàn)就與自然主義文學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也得益于他喜愛中國文化,獨有的文化沉淀和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讓他的作品產(chǎn)生了巨大的魔力。
《門》的寫作風格是反自然主義,也是一種典型的寫實自然風,他采用了較多的說明敘述的方法,結(jié)構(gòu)與語言均堪稱完美,風格獨樹一幟,由此夏目漱石也成為明治時代一個散文大家。
夏目漱石的思想總是在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形成一種極大的矛盾。這個矛盾其實也是當時日本人民的矛盾。夏目漱石用大膽而尖銳的筆觸把"現(xiàn)代文明"下的日本的本質(zhì)戳破,把私心、利己這些埋藏在人們骨血深處的東西挖出來,然后再用極其細膩的筆把人們苦悶但無能為力的心理描寫的異常通透。
2.宗助和阿米勇于擺脫道德規(guī)范的羈絆,追求浪漫的愛情
《門》的創(chuàng)作背景在明治時代,當時的日本正處于明治維新時期,雖然那個時代一直在進步,但傳統(tǒng)思想還非常封建,西方文明對日本的影響極大,導致文化壓迫人們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這其中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追求自由,卻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陷入奴役的世界,遠離了幸福。這部《門》就是知識分子追求個人幸福而又無法擺脫道德羈絆的心靈寫照。
主人公宗助是一個家道中落的知識分子,是具有明治精神的代表人物,阿米是他大學同學安井的老婆,宗助和阿米因相愛而結(jié)合在一起。為了愛情,他們背叛了朋友。他們兩個是真愛,全社會都在罵他們不要臉,無奈之下,他們隱居起來,居住的地方連陽光都照不進來。
一方面他們選擇的愛是真誠的,一方面他們心里面也有愧疚感,這種過程極其苦澀。
他們的戀愛和婚姻是沖破當時社會倫理道德的結(jié)果。他們的結(jié)合源于愛情,可悲的是,在當時的社會情境下,連他們自己都沒有辦法認可這種行為,這種道德的背叛卻成為圍繞于他們心頭的一個噩夢。
他們倆彼此仿佛被一把無形沉重的鎖套在一起,走到哪里都必須在一起,因為愛情,他倆被被家族拋棄了,被社會拋棄了,被朋友拋棄了。
他們雖然沖破了傳統(tǒng)的底線,組成了家庭,但常常處于進退維谷的地步,也因此精神恍惚,這種實際上所說的自由真摯的愛情,在當時社會是不被允許和容納的。他們結(jié)合的這種行為,沖破了當時道德的規(guī)范,實際上是向當時的社會宣戰(zhàn)。
當時的日本大多也是父母包辦婚姻:
"阿米,你心中還有沒有信仰呢?"宗助有時問。
"有啊。"阿米回答。接著她又反問:"你呢?"
宗助只是微笑,什么也不說。… …
宗助和阿米的信仰就是兩個人相互依存著生活下去。他們的生活在寂寥中已經(jīng)獲得了滿足。這種寂寥中的滿足感,流露出一種甘美而悲涼的情調(diào)。
宗助原本生活逍遙自由,自從和阿米在一起后,倆人背叛安井,過著自己的小生活。這種小家庭在當時的社會是不會得到認可的,因為當時日本社會的傳統(tǒng)還是大家庭,所以這種小家庭要存活下去必定會有三重障礙:
① 兩人心里負擔很重
宗助和阿米因愛情背叛了安井,他們心里一直過不去這個坎,只要一聽見安井的名字,兩人心情就很低沉。當宗助聽說安井要來東京時,他到鐮倉參禪,最終參禪沒有成功,由此可見,安井在他們兩人的心里留下的陰影有多大。他們的結(jié)合既不符合當時社會的常規(guī),也違背了道德,所以不被人接受。
② 兩人沒有孩子
宗助和阿米結(jié)婚六年,三次懷孕,孩子都沒有保住,二人心里一直耿耿于懷。宗助特別渴望有自己的孩子,孩子是兩人生活下去的全部希望。
③ 兩人生活貧困
宗助和阿米的生活十分貧困,宗助的工作收入微薄,兩人僅僅維持正常生活都很難,就更別說其他消費了,購買一雙普通的鞋,他們倆都要考慮再三,經(jīng)濟的壓力時時體現(xiàn)在生活細節(jié)中。
夏目漱石把宗助和阿米的生活描寫得如此落魄,并在每一個細節(jié)中,將宗助和阿米的痛苦進行無限放大,讓二人遭受到道德的譴責。
由此看來,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有將來和誰生活在一起的權(quán)利。婚姻和愛情讓他們二人飽受道德的譴責,深刻讓我們體會到當時社會是多么的封建。知識分子固然有追求個人幸福的權(quán)利,但是想要擺脫這種道德規(guī)范的羈絆卻很難。
從道德羈絆的角度來看,兩人雖然過著孤獨的生活,卻異常溫馨。
阿米雖不能忘記過去的一切,卻能安心地跟宗助生活。她靠著和宗助的愛情可以生活下去,靠著宗助的愛可以消除煩惱。正因為這樣,當算命的人宣布她因為以往的罪孽未來不可能有孩子的時候,她雖受到了沉痛的打擊,卻仍然能和宗助相依為命地生活。
在我看來,自由和獨立是當時人們所追求的東西。然而封建思想還不允許人為為了追求一些愛情理想而拋棄自己本來的生活。宗助和阿米追求自由、追求獨立,雖然在這個過程中,要擺脫這種道德規(guī)范的羈絆很難,但是從感情來說,他們感情深厚,兩人僅僅憑著這種感情,就算被整個社會拋棄仍然可以頑強地生活下去。
現(xiàn)在讓我們回到主題:宗助如何擺脫道德規(guī)范的羈絆的心靈呢?
宗助雖然個性懦弱,但是他個性中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他們已經(jīng)清醒的認識到,日本的經(jīng)濟、文化、政治等要發(fā)展,這些知識分子一定要勇于探索,敢于實踐,面對社會的變革,只有積極主動去應對。他們勇于打破陳規(guī),不守舊,依靠自己閱讀的廣泛,進一步了解西洋文化,雖然生活清苦,但是內(nèi)心卻崇尚自由和創(chuàng)新。這些知識分子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希望國家能都富強、改革,走出一條新的道路。
3.作品體現(xiàn)的悲觀主義其實與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guān)
夏目漱石出生時,家道已經(jīng)中落,他作為養(yǎng)子曾經(jīng)兩次被寄養(yǎng)在別人家,回到自己的家庭后,又與家人不和,他的婚姻也是經(jīng)人介紹的,他沒有體會到更多的家庭幸福感。他雖然自己沒有幸福感,然而卻有敏銳的眼光,他看到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所以,他借作品來表達他的觀點和看法。
結(jié)尾處,宗助不僅逃過了被公司裁員,還漲了薪水,弟弟小六給房東做事也有了著落。生活看到了一絲絲希望,這看似是一個好的結(jié)局,但是宗助說“冬天還會遠嗎?”這一個開放式的結(jié)局,預示著未來還會有很多艱辛。
宗助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是一個典型的悲劇性人物,而作者夏目漱石也是典型的悲劇式人物。他處在明治維新時期,那時人們盲目追求西方的文化,整個日本是彷徨的,他通過這部作品《門》,對當時的社會進行了批判,為自己和知識分子打抱不平,他希望通過這部作品告訴人們:日本不會就這樣下去的,人們需要對未來充滿希望。
《門》是一個象征,即象征著文章題目,又代表文章的主題,這個門我們看不見也摸不著,只能靠著自己的內(nèi)心走出這個門。我們需要找到自己內(nèi)心的門,走進或者走出我們應該去的門里或者門外。
這個門是日本人開化之門,是日本人的開悟之門。
結(jié)語:
《門》也是宗助和阿米活在大門之內(nèi)的世界。他們因偶然的相遇而結(jié)合成為夫妻,在大門內(nèi)側(cè)以甜蜜的愛情喂養(yǎng)彼此,出了門則遭到社會的唾棄,體會著背離道德的苦楚。
相較于單純的阿米,宗助無時無刻不飽受罪惡感的折磨,為了遠離這一切,他逃避到深山里的寺廟,希冀禪學能為他打開心中深鎖的大門。然而,他的修行卻遭遇到更多道門扉,他無論如何也鼓不起勇氣拉開它們,只能永遠站在門外……
夏目松石想要宗助和阿米這樣的愛情,他崇尚這樣真正的愛情。他希望近代化是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化,而不是打著現(xiàn)代化的幌子,仍然進行著傳統(tǒng)封建智慧。
近代化的路,有人走的對,有人走的盲目,有的人意志堅定,夏目漱石的這部作品《門》實現(xiàn)了真正的日本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愛情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