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刷書,一起成長。我們今天來刷《論可能生活》。
本書作者是我國的哲學家趙汀陽,他從哲學的角度來解讀幸福。本書在豆瓣評分很高,一共三個版本,評分8.9到9分,這表示很多人從書中讀到了共鳴。
趙汀陽,被認為當代最具原創思想的中國哲學家,哲學地位非常高,被稱為中國的哈貝馬斯(可惜我不知道哈貝馬斯是誰)。趙汀陽的觀點非常極端,比如下面的觀點:
如果一種哲學觀點不夠極端,就必定是些廢話……因此,我保留把真理惡狠狠地說出來的風格。
行為不能放肆,但是思想必須放肆。
熱情是會熱壞思想的,必須冷酷又殘酷地去思考這個冷酷又殘酷的世界,這才是思想。
所以有人說他在學術上過于“狂妄自大”,不過這些都不影響這本書的價值。我們前面刷書,基本都是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幸福,今天來看看趙汀陽從哲學角度解讀幸福。
趙汀陽認為,哲學最應該思考的是兩個問題,人的幸福,和人類的命運。沒有這兩個問題墊底,其他問題都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唯一能夠自己做主的,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度過自己這一生。創造幸福,才是生活的目的。
可幸福是什么呢?趙汀陽并沒有說什么是幸福,他說了什么不是幸福。
第一個,快樂不是幸福。
人類最擅長的就是尋歡作樂。這其實不能怨人類,還要說進化。是進化給人類塑造了激勵機制,就是快樂、憤怒、恐懼等情緒,讓人類面對不同的外部刺激,快速采取相應的反應行動。快樂,就是誘餌,引誘人類不斷重復去做那些能夠引起快樂的事情。而有一些就發展成為上癮。
趙汀陽認為,快樂是消費型的,留不下什么決定人生意義的東西,一直追求快樂相當于飲鴆止渴。所以,快樂不是幸福。
第二個,利益不等于快樂。
利益需要苦苦地去追尋,不付出代價就得不到利益。既然說代價,這肯定是人們不愿意去做,或者舍不得去交換的東西。
幸福與利益的區別有兩個,一個是幸福不需要代價。我們常說,現在辛苦是為了未來幸福,那么這個幸福說的是利益,不是真正的幸福。另一個區別是,利益爭取追求的是零和博弈,而幸福是創造出來的,不需要和別人去爭。
第三個,幸福不是欲望被滿足。
欲望實現了,會有短時間的快樂,這不是幸福。叔本華說過:
生命就是一團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滿足,那么就痛苦;如果欲望得到滿足,那么就無聊。于是,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蕩。
叔本華看來,無論欲望是否被滿足,人都得不到幸福。
那幸福到底是什么呢?趙汀陽認為,幸福,需要我們每個人自己去體驗、去感受,幸福是不言而喻的。
但趙汀陽又說,心理學上的幸福可能是主觀的,但是哲學上的幸福是有標準的。哲學關注的是怎么獲得幸福,而不是“幸福是什么”。
那問題來了,怎么才能獲得幸福呢?
我對接下來趙汀陽的觀點有點疑問,他說:生活的目的不是誰隨便就來規定的,我們都沒有這樣的權力,生活規定了它自己的目的。
我沒理解這里的生活的目的,這說的是不是我自己的生活的目的呢?如果是我自己的生活,我為什么不能規定它的目的呢?
而且這里作者舉例是一支筆的目的是寫字,一幅畫的目的是展現美。我也有不同的意見,我可以把筆作為收藏品,把畫作為投資品,我對這些“東西”有著自己的目的。
不過作者后面說如何獲得幸福,我很支持。他說,幸福是一種創造性行動。所謂的創造性,就是這種行動本身就是一種目的,也就是說,在行動的過程中,我們就能夠體驗到幸福感和意義感,而結果完成,也能夠給社會、他人創造價值。
過程是幸福的,結果也是幸福的,那么整個全過程都是幸福的,這就是創造性行動。這一行動可以讓我們獲得幸福。
那我們怎么獲得幸福呢?就是一直從事這類“創造性”行動。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刷書的主要內容。趙汀陽認為,從哲學角度,獲得幸福的方法就是一直從事“創造性”行動,從事創造性行動的過程,我們感受的并不是付出辛苦、代價,是一種享受,而這種行動的結果,也能夠給社會和他人帶來價值。
好了,我們今天就到這里了。天天刷書,一起成長,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