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傳播報聯商心得
進入職場近二十年,雖然積累了一些溝通經驗,但人際關系方面總會有磕磕絆絆,在企業中再往更高管理層級上晉升時有些力不從心,而我把這樣的結果歸結為性格所致。這也是我離開企業的原因。
離開企業后,想尋找職場溝通的答案,讓后來的職場新人少走些彎路,曾經嘗試著把關于溝通學的理論書籍全部研讀了一遍,也試著從這些理論中抽取關鍵理論來支持我開發的溝通類課程,但終不成體系,沒有實踐,沒有實踐后的結果,適用范圍過窄,場景化不足。總結下來,也只是我個人的經驗所談,落地有難度。所以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解決溝通這個難題。
接觸報聯商純屬偶然,更因好奇《報聯商》這本書的書名,才從網上買來翻看。一看就著了迷,最開始吸引我的是大量豐富的場景化案例,很接地氣。我試著將這些案例運用到我開發的溝通課程中,感覺找到了抓手,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課。而作為講課程的老師講著講著,就陷入了思考,總感覺內容浮于表面,學員咨詢的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無法深挖,直抵客戶痛點。于是再次重讀了這兩本書,理清了書本內容編寫的結構。就算如此,也僅限于理清思路。
從講師對好課程的敏感度來說,這是一門好課程。如果有這樣一門課程,實屬難得,推廣開來能讓更多人受益。如果我想當這本書的傳播者,摸不透報聯商的底層邏輯,也只是能想想而已。
去上海學習的兩天,是我尋找答案的兩天。以為只是一堂內容還不錯的課程,在聽課過程中找到答案就好,并不太上心。聽古賀老師講完報聯商的整個發展過程和普及范圍后,才知道報聯商居然是一整套內容系統、完整,經過實踐有結果的體系課程,課程內容普及后還能成為一個國家國民的日常習慣。可見報聯商系統的龐大與完整,同時覺得自己特別很幸運。課畢接受導師考核時我卻非常緊張,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悟道”。
2019年12月23日第一次正式傳播報聯商。
這次課程講起來,與以往講溝通類的課感受截然不同。
首先,課程內容豐滿,呈現方式豐富(根據時間和企業需求刪減了內容),以前講課直接擺出案例,學員給出結果,學員只是能體會到溝通要閉環,要注意溝通細節。無法進一步帶領學員對案例深入剖析,學員不會感同深受,無法與報聯商的觀念、鐵則相呼應。
而本次課程中最精彩的是案例分析環節,通過案例解析不僅讓學員了解到溝通容易出錯的環節,分析出錯的原因,還會引導學員自己說案例,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談感受,讓直屬上級領導來打分、點評的方式,深入剖析與明確在企業內部報聯商各環節上下屬之間的溝通需求與期盼,引導企業各層級間自我發現問題,自我分析與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就形成報聯商的習慣。基本實現了報聯商觀念在該企業的普及與企業的對本課程的期待,得到總經理特別助理的好評。
從老師的角度來講,讓我再一次體會到案例只是一個引子,能帶領學員分析出案例中存在的問題,老師一定要有系統的理論與邏輯作為支撐、抓手,才能針對性的引導企業解決溝通的問題。當我了解報聯商背后的理論后,這堂講的十分輕松,有小小的成就感。
再次,課程內容聚集,集中解決團隊內部的溝通問題,再引伸解決與客戶、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溝通問題,案例相當接地氣。不是泛泛的談溝通技巧(很多溝通課程中的技巧換個場景就無法很好使用)。課程內容與課程目的相當樸實,就是形成報聯商的觀念,從現實的工作場景中逐步養成報聯商的習慣。學完就能用,學完就會用,就算是不懂溝通技巧的人也能夠輕松落地。
上課經驗分享:課程結束時幫學員總結復習一下報聯商的關鍵鐵則,則會讓學員加深對鐵則的鞏固。
第三,在這次課程中,接合該企業的年齡特點和新生代員溝通的特點,我加入了一小部分教練核心技術的內容-----《反饋語言模式》,在報聯商過程中多一些描述與觀察性語言,少一些主觀評價與自我判斷性語言。讓報聯商這個人際關系潤滑劑更符合時代特點。
這是我昨天一天給學員上課的最大感受,還請古賀導師和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魏俊妮
2019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