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今年最喜歡的一本書。非歷史發燒友,學生時代最要命的是靠死記硬背知識點拿高分。
今年卻陸續看了《萬歷十五年》,趁著意猶未盡刨根究底部分明史,又順著線路追《明朝那些事兒》(有點戲說歷史的味道,精彩有趣)。
繼而轉戰《燦爛千陽》,追本溯源阿富汗戰爭。
我好像又沒那么討厭歷史了,這種勁頭回到學生時期,我得是個妥妥的學霸啊。
客觀描述歷史,背景宏大,時間線拉得如此長,作者卻能慢條斯理的講故事。
背景宏大的小說,駕馭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作者福萊特卻四兩撥千斤,輕輕松松搞定。他編織了一張巨網,將1911年-1924年一戰前后的歷史背景收入囊中,而后按照時間的線索慢慢鋪陳開來。涵蓋了美國與墨西哥戰爭、英王喬治五世加冕、南斯拉夫公爵遇刺身亡、一戰、俄國十月革命等等。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的立場是客觀的 ,作者沒有為任何階級國家站隊,他把自己當作一個局外人描述這段歷史背景。
一戰前體制社會形態落后的國家像沙俄、英國,民眾的思想意識已逐漸覺醒,維護自我權益的呼聲水漲船高,掌權者還自以為是地玩弄權術或是維護霸權,革命的種子早已深埋。
戰爭的挑起,是統治者利益熏心的欲望在作祟,南斯拉夫公爵的遇害制造了借口,協約國的參戰只是為了通過戰爭謀取私利,同盟國的不得已對抗只不過是假裝的托辭,美國的中立是為了看清局勢趁機參與大國重組。呵,統治者都想打仗,受傷的是民眾罷了。
革命,俄國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統治,卻也像劊子手似的殺害沙皇一家。革命換回的統治集團內部亦是問題重重。英國工黨贏得國會地位,要站穩腳跟,依然道阻且長。
但不可否認,進步是會替代腐朽的,誰也不能一方獨霸,權利也將相互制衡。
多主角視角敘事,不同的階級不同的立場,豐滿了整部小說。
作者巧妙地用一場迎接英王喬治五世的宴會,牽線搭橋般讓主角人物悉數出席,既不刻意也不牽強。
主辦者英國菲茨赫伯特家族,菲茨是英國貴族的忠守者,前期與艾瑟爾戀愛時,為人和善大氣,拋棄艾瑟爾時自私自利,戰爭期間頑固不化死守貴族階級利益。茉黛生在貴族家族,思想意識超前,活躍在政治論壇,呼吁和平,戰爭期間為女性權益奔走呼告,更可貴的是堅守愛情,戰后為愛加入德國國籍。
與會者德國貴族沃爾特,站前呼吁和平,戰爭發生時,為國而戰在前線拋頭顱灑熱血,德國戰敗與愛妻團聚,拋棄名與利。
與會者美國上層階級杜瓦,活躍在政治上的積極分子,有政治抱負,為威爾遜的工作,戰爭中為美國權益活躍在各個國家間,游說。最后因威爾遜身體狀況,政治生涯即將傾覆,與無產階級獨眼女記者攜手。
協辦者威爾士無產階級艾瑟爾,戰爭前癡迷白馬王子般的愛情,后被愛情反噬,與菲茨爭取自我權益;戰爭中為工人階級的共同利益而奮斗,與茉黛是好友因政治意見相左分道揚鑣,戰后與弟弟比利帶領工黨在議會謀得一席之地。
由主辦者俄國公主碧牽引出來的主角人物,俄國無產階級。格雷戈里與列夫,家人死于沙俄統治階級手下,兩人在工廠工作相依為命,勵志攢錢去美國開創新生活。格雷戈里被迫參與一戰,后參與無產階級十月革命,革命勝利從此成為無產階級統治的核心人物。列夫殺人頂替哥哥名義,前往美國,靠手段加入維亞洛夫家族,殺父拋妻棄女成為掌權人。
福萊特采用了以小見大得的手法,用小人物和單獨一個家庭的興衰榮辱,來展現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每個人代表一個階層,每個家族展現一個國家,用來敘述這一時代背景下各個國家間發生的劇變。
虛實結合的人物關系,作者選中的每個家族的人要么是當權者關系密切,要么是即將崛起的權力中心人物。
福萊特是個較真的人,他用寫正史的態度寫小說,寫完還讓歷史家們幫忙校正歷史。用寫小說的視角來講故事。虛實結合,使得我們看歷史,不至于味同嚼蠟;看故事,亦不至于盲目較真。
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美國總統威爾遜,俄國無產階級列寧,人物形象刻畫尊重歷史,其政治思想間接亦符合人物地位。
虛構的人物與真實人物碰撞,顯得故事更真實,也讓小說的歷史背景表現得更真實。
也談兒女柔情,即使是戰爭,也不能阻止愛情。
作者在愛情上著墨最多,也最完美的就是茉黛和沃爾特了。談情說愛,他們倆算相對幸福的一對。興趣愛好差不離,思想政治見解一致。都不喜戰爭,渴望和平,更不希望因為戰爭摧毀愛情。雖然無力改變戰爭的爆發,但倆人毅然決然地在站前走入婚姻。
戰亂紛飛的幾年,不惜一切代價寫信互訴衷腸,積極促成見面。雖然中途沃爾特受過誘惑,但最后堅守下來了。戰后茉黛放棄英國優渥的生活,加入德國國籍,與沃爾特攜手清貧生活。生活雖一地雞毛,卻仍然保持著愛情的甜美。
《巨人的隕落》分三部,時間線長,人物時間錯綜復雜,戰事步步緊逼,愛情也要柔情蜜意。且作者落筆流暢,情節不冗長拖沓,可讀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