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小馬 圖/網絡精選
小時候大概沒有想過,我會有一天生活在江邊,并且還會常常久久的生活下去。
有點點迷信,在我的生命中,似乎是缺水的,有土,有火,也有風,風帶動火勢,也可吹揚土,帶動他奔向遠方。于是,我才來到了距離家鄉千百里遠的地方。
一方面是星座,一方面也是故鄉,星座來看看,缺少水像。故鄉來看,有風沙大漠,山,土,還有火焰山,就是很缺少水。
似乎當我真正來到上海,就已經生活在水邊。
1
八年黃浦江畔,渴望改變
八年生活在黃浦江邊,浦東也就是現在的世博會附近,上學工作,八年按部就班的生活其實并沒有真正去感受江邊的生活,對過江隧道倒是印象很深。一到大霧天就沒辦法上學和工作了,這種情況到大橋修建才得到改善。再后來,大橋就很多了,光是,世博會附近就有好南浦和盧浦兩座大橋。那個時候最開心的大概就是坐在車上從大橋上看風景,黃浦江岸寬闊又平坦,好像望不到頭一樣,有太多的可能性。
那個時候的我,生活充滿期待,也好像是當時的社會環境,各種可能性,改革開放正盛的時候。機會多,煩惱也多,欲望也同樣多,那個時候是最平穩的時候,也是最希望改變現狀的時候。就好像一座座大橋,還有再也不會因為大霧而影響的浦東和浦西交通。
2
三年蘇州河畔,日漸堅定
有一段特別的時光在蘇州河畔,搬家到靜安區老房子弄堂里,那個時候一門心思的讀書考試渴望改變,工作按部就班,與此同時開始一些文藝活動,看戲旅行,拍攝,寫作等。還有嘗試著去參加更多的活動,現在想來那個時段其實是我這么多年來最多嘗試的,也最快樂的時光。
那個時候,旅行還有拍攝,嘗試著遇見生命中的人,完全是一種單純的期待。
記得,那時候,我常常會在晚飯后出去散步,走到蘇州河上看風景或者拍照片,看看遠處流淌的河水還有轉彎不見的綠色廊道,好像會有很多故事發生。記得那個時候,河邊的廣場上,常常有人跳舞,沒有煩惱的樣子。
還記得,在弄堂口的那個公共電話亭,是我常去的地方,在沒有手機的時候,有BP機,每次蜂鳴一樣的聲音一響起,似乎就好像自己被想念一樣特別開心的去回電話。
不像現在微信,就算滿屏的信息,也沒有幾個是真正主動找你交流的朋友。漸漸的,對信息也開始麻木了。
現在想起蘇州河畔真的是讓人想念的時光,好像每天都是周末的陽光,河畔一樣美好。
就算是考試的時候,也是被對面小窗里傳來的歌曲充斥著,激發著自己的熱情。
3
三年黃浦江畔,重回浦東
因為拆遷,離開曾經的老房子,重新回到浦東,真正為自己行動起來,在環境的熏陶和自己嘗試之后,走上了文字的道路,文案,記者,編輯各種嘗試。這個時候,其實,并沒有太多的時間風花雪月,浪漫無邊,甚至可以說是癲狂的。
癲狂的工作,重新開始,在更市場化和創意的環境中跌打滾爬,只能拼命努力,沒有太多的巧辦法,只能熬夜寫文案,加班加點。就算是這樣的狀況,依然并不能把文案做的很好,畢竟對于廣告,文案,還有地產都并不熟悉。
這個時候,黃浦江的浪漫和夢想,只是畫面上的江畔景觀房那樣的浮華圖片和文字。
再有天天起早貪黑的跑樓盤采訪等等,那個時候只管混天黑地的為夢想打拼,盡管并不知道那夢想究竟是什么?
4
十年黃埔江畔,來到浦江之南
忽然發現,曾經那么愛爬山的人,如今居然一直都生活在水邊,在后來的日子里,就是生活變化最大的時間吧,
結婚,換工作,做最喜歡的城市媒體,轉向自由職業者,繼續和先生一起奮斗等等。
開心,不開心,買房,創業,堅持寫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找到自己最愛的人,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生活。這都是這些年最大的收獲。
不再如曾經的蘇州河,黃浦江浦東那樣,緊張惶恐,各種嘗試,而是開始安心得做自己。
這個時候,也是我最常去距離很近的江邊的時光了,這里的江也許不比浦東那樣已經成為世博勝地,還只是一個小鎮的模樣,一些老人或者孩子在那里散步,還有一些年輕人在那里鍛煉,或者望向遠方。盡管,這江和當年的蘇州河已經大不同,安安靜靜的,完全沒有浪漫和繁華的景象。可是這種安靜依然讓人喜歡。
這樣的時光,就好像現在的我,曾經積極奮斗,也曾浪漫多情,充滿期待,辛苦多年,如今卻更喜歡繁華落盡的恬淡,依然堅持,卻平平靜靜的如水的日子。
過剛易折,只有火性,土性,和風性的人,總是缺少點什么,水的柔和和潤澤。
也許生活在水邊,正是讓我遙望兒時,風沙中走來的女孩的一種最好護佑。
仁者愛山,智者愛水,山給我們一個穩重的底蘊,水我們一個包羅世界的智慧。有的時候,我們真的需要,在山水天地自然間,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