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今天介紹的這幅作品在藝術史上非常出名,衍生出非常多的周邊:漢服、折扇、手機殼……,大家甚至也使用過這類產品,對此有過一些了解,沒錯,它就是宋徽宗趙佶的《瑞鶴圖》。
這幅作品讓我們有幸得見九百多年前空中飛舞的仙鶴,它也是遼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下面讓我們走進這幅畫,看看它的美……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作品分為兩個部分,右邊是徽宗的畫,左邊是徽宗的題字。
先來看看字的內容,我們也分為兩段來看,第一段寫的是:
“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忽有祥云拂郁,低映端門。眾皆仰而視之。倐有群鶴飛鳴于空中,仍有二鶴對止于鴟尾之端,頗甚閑適。馀皆翱翔,如應奏節,往來都民無不稽首瞻望,嘆異久之。經時不散。迤邐歸飛西北隅,散。感茲祥瑞,故作詩以記其實。”
在這里,徽宗講述了畫這幅畫的原因。那是大宋政和二年(1112年)的元宵節,都城汴梁正在舉行盛大的燈會,這天好不熱鬧,從“廟堂之上”到“江湖之遠”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喜上加喜的是,這天宮殿之上忽現一群仙鶴盤旋往復,“經時不散”,隨后便又向西北方向飛去……
“仙鶴事件”可把徽宗高興壞了,這是祥瑞之兆啊!于是回去之后便把這一奇觀畫了下來。
字的第二段內容是徽宗的一首詩:
“清曉觚稜拂彩霓,仙禽告瑞忽來儀,
飄飄元是三山侶,兩兩還呈千歲姿。
似擬碧鸞棲寶閣,豈同赤雁集天池,
徘徊嘹唳當丹闕,故使憧憧庶俗知。”
這首詩進一步描繪了當天“仙鶴事件”的盛況,徽宗歡喜之情溢于言表,題完詩后他在最后又寫上“御制御畫并書”,和“天下一人”的畫押,這也進一步表明此畫是徽宗親作無疑了。
我們看他用的是自己獨創的“瘦金書”,是不是麗美之氣襲人,婀娜多姿?運筆飄忽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可以說相當獨特了,中國歷代那么多皇帝,書畫成就最高的當屬宋徽宗。另外,我們再看他末尾的簽名“天下一人”,這也是徽宗特有的一種簽名方式,它實際上是一個抽象的符號,需要拆解、組合來看。
現在我們再來看畫里的內容:藍藍的天空中飛舞著十八只仙鶴,殿頂兩端的鴟尾上各立著一只,共二十只,它們活靈活現,姿態各異;大殿的高度與天空的高度大概是1:2,讓人不由自主地向上看那群仙鶴,同時也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特殊視角,好像觀者也是和仙鶴一張飄在空中;雖然畫面上有二十只仙鶴,但是沒有雜亂無章的感覺,徽宗必是苦心經營了它們的姿態與位置,使其反而有一種美感,妙哉妙哉!
我們看鴟尾上那兩只仙鶴相互回首形成巧妙的照應,也有引導視線的作用;左邊那只還沒有站穩,右邊那只站得筆直,仿佛在引吭高歌;再仔細看,它倆脖子上黑色部分的面積一多一少,形成對比,也表明了姿態的不同。
再向上,看,它們的姿態多么優美、多么靈動、多么自由啊,九百年了,依然可以感受到徽宗刻畫之精細。它們的眼睛是用生漆點上去的,所以看起來立體感更強。也有人說,仙鶴(丹頂鶴)飛翔時脖子應是筆直的,那么,是徽宗錯了嗎?
我們知道,徽宗對于動植物的研究是很精細的,他曾表示要畫出一朵花早、中、晚不同的形態,曾研究仙鶴落在石頭上時哪只腳先著地。所以,我想徽宗也知道空中仙鶴的脖子不會彎曲,他故意將其畫彎,是為了追求美的另一種可能性。
視線往下移,我們看房子畫的也很精細,殿頂與下面的隼牟結構非常準確,精心安排的云朵也打破了只畫大殿的單調性。天空的藍是用石青色一遍又一遍染上去的,這個過程特別費勁,只有這樣才會顯得特別厚重。
畫的寓意很美好,但徽宗的結局卻沒那么美好。完成畫作五年后(1127年),金兵攻入汴梁,北宋滅亡,大量金銀珠寶、古玩書畫被搶走,連徽宗自己也被掠走。
作為皇帝,他并不杰出;作為一名書畫家,他是那顆璀璨的星。這幅《瑞鶴圖》被徽宗認為是“祥瑞之兆”,這讓我想起《紅樓夢》中寶玉院子里的白海棠在不屬于它的季節突然開花,家里人都高興壞了,紛紛過來看,誰料沒多久寶玉的玉就丟了,魂也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