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2015年度300問:心理》
——我看到關于焦慮的問題
這本書大概結構就是一些關于人生可能遇到的心理層面的問題,然后收集了網上大神給的一些比較有效的答案。每一篇都不會很長,不像一些書那樣,把一句話能講清的事情擴展成一本書,所以這本并不是很多頁的書,知識密度很高,當然根據不同的問題,不同的讀者需求度也不一樣,所以因人而已。知識的內容還是很客觀有用的。
里面吸引我的是第一篇文章標題:《為什么越努力,越焦慮?》
這不是我急切需要知道的嗎?
書上給了我一個答案:焦慮來至于你希望可以控制你控制不了的事情。
我覺得與焦慮的抗爭是大學畢業這4年永無終點的主題,而且我覺得不只是是焦慮,還有困惑、悲傷、痛苦等等,我覺得只能用一個很抽象的詞語,叫做“不自在”。
這種不自在總是周期性的出來,長則幾個月,短則幾周,在我那一沓有4-5cm厚的整理思想的紙張里,我覺得關于這種不自在的思考可以占到70%以上。
這并不是說我是一個容易焦慮的人,因為我已經不把焦慮和困惑看成是一個問題,而是把焦慮和困惑看成一個問題出現的征兆。這畢業4年里,我看似都一直在處理焦慮和困惑這種不自在的狀態,但是實際上我已經處理了這種不自在背后所隱藏的種種不同方面的問題。
因為我不害怕焦慮和困惑,所以我沒有逃避、也沒有壓抑內心,而是喜歡靜靜的坐下來看,這次的不自在又是因為什么?我還記得最近的幾次不自在的問題:
1.7月份不自在的原因:因為人生目標更大,而現實的工作無法實現目標,產生了困惑;
解決方法:了解現在工作所實現的短期目標,再為長期目標定制可行的計劃,從而調整對目前工作的動力和目標。
2.7月份不自在的原因:因為過度運動,導致身體疲憊,所以因為“表現原理”產生的工作厭倦。
解決方法:在預期未來幾天還要工作的時候,運動的量不能過度,應該適中,這樣不會影響工作狀態。
3.6月份不自在的原因:就是這本書所講的,焦慮因為希望控制自己控制不了的東西,而且還會讓自己忽略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
解決方法:明白什么事情不是自己可以控制,只要盡力而為,剩下隨天命;多關注自己可以控制和解決的問題。這樣可以減少焦慮;
4.6月份不自在的原因:希望實現遠大的目標,卻無法找到現實可行的道路,所以產生焦慮;
解決方法:通過之前的讀書明白了一個道理:痛苦來至于欲望。而一個解決不了的痛苦來至于一個實現不了的欲望。所以重新規劃目標實現,需要的條件,再將這個條件轉換成二級目標,這樣就可以產生更加有執行可能的方案,也就是所謂的路。
5.5月份不自在的原因:想到工作煩人的事情,還有煩人的客戶,就不想處理,就連簡單的工作也不想處理;
解決方法:發現每做一件事情都在過度思考,思考出煩人的感覺,然后就不愿意行動。當我嘗試把思考和反應系統“關閉”,直接不想就站起來處理事情,則事情一件件解決了。抗拒就是我的反應系統“過敏”了,讓它先休息下,不要過度反應,則不會出現之前的問題,而實際這些工作只是常規工作,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令人厭煩。
…………
類似這樣的情況就是我這4年的學習和進步的過程。
我曾經設想過,如果我的工作很順利,我不感到困惑,那我估計現在還會是我4年前的樣子,因為都挺好的,要改變什么呢?
我也曾發現身邊很多朋友,在他們人生遇到困惑和焦慮的時候,他們并不喜歡思考這些困惑和焦慮背后是否隱藏著什么原因。而是逃避、壓抑、不想那么多了、放松放縱,沒有把這種身體和心理的反饋看成是一種信號,而是把它們看成一種情緒,過了就沒事了,因為他們習慣這樣對待自己,對待自己的內心,就像童年父母也是這樣忽略自己的感受。
其實這些反應總有些矛盾:你收入和現實生活的矛盾;你飲食方式和健康的矛盾;你個人自尊和人際關系的矛盾;你工作環境和你性格的矛盾;你欲望和你目標的矛盾;你內在的心理問題等等。
所以,我覺得這種不自在(可能是傷心、生氣、焦慮、抑郁)都是一次成長和蛻變的機會,他是一種信號在提醒我們外在和內心產生了沖突。
但是,這又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讓一個人撥開這層不自在的幕布,走到后面看看背后隱藏著什么,它可能是一片喜馬拉雅山脈橫在我們面前需要我們去攀登;可能是一條滔滔滾動的黃河需要我們去游過,可能是你小時候的家門口,爸爸拿著皮鞭在等著你;可能是一群正在追逐打鬧的小朋友們,但是他們卻不喜歡你加入。
所以很多人選擇拉緊幕布,不聽它背后的聲音,即使幕布后面總是傳來寒氣、總是滲水出來,他們還是修修補補,在一個糟糕的舞臺上,繼續演繹自己的人生。
而你是這樣的人嗎?
最后,我突然想起好像有那么一兩次,我甚至為我的不自在覺得開心,因為我覺得我比別人更早的察覺到問題的出現,而我又多了一次趕超別人的機會。
以下是摘抄
《你的痛苦,與別人的優秀無關》
1.每個渴望成長的生命都要學會與自己的焦慮共存,這句話在當下這個時代更是真理。換句話說,焦慮感是內心變強大的過程中誰也逃不掉的經歷。
2.這個「向上看」是人之本性,人類的大腦里正是因為這種向上看、向前走、向未知探索的本能,因為這個注入我們DNA的擴張本質,我們才得以進化至此,成為這個星球的主宰-。這種無限渴望,既是我們的福澤,又是我們必然要與焦慮共生共存的詛咒
3. 只能盡力,不可強求
4.努力之前,問問你自己,你是為了什么而努力?在靠近夢想的路上,什么在你的控制之中?若讓自己去擔心甚至控制那不可控的要素,該多累、多焦慮啊?這些寶貴的精力和時間,若能集中于去控制你可控的要素,這樣不僅焦慮感受得以寬限,你的努力價值也會更為凸顯。
《更可怕的是,放棄追求卓越》
5. 保持努力的慣性并不是毫無代價的,而這種代價之一就是焦慮。但努力帶來的焦慮的代價,和墮落之后產生的空虛和絕望的代價相比,真的是太過微不足道。
《甘于「自己」的內心》
6. 我們任何一個選擇和任何一次事件的結果沒有絕對的好壞,任何二元地將結果分為成敗的辦法都是不成熟的。而且將以后的種種負面經歷都與之前的小失敗聯系起來,把它們看作一種蝴蝶效應更是會讓這種遺憾情緒加重。
7. 我們太過于沉浸于當下的挫折,以至于完全看不到我們現在還擁有很多,這種對負面情景的選擇性關注會讓人陷入負性癥狀的循環中。負性情緒是會互相助長的。同樣,積極情緒也是會自我助長的。當你完全地投入生活,投入當下你想做的事情,這種遺憾和不甘心就會是你源源不斷的動力和能源,它讓你感受到,你還有未完成的愿望要去實現,人生的前方還有很多目標,還有很多希望。所以,選擇一種敘述「不甘心」的方式,決定著你當下和日后的感受和行動。
《自大到心虛的地步》
8.自尊,是我們對自我價值的感受。如果一個人同時認為自己很有能力,也很有價值,那他就獲得了比較高的自尊水平。
9.如果他是個學者:那他既有做大學問的本事,也真正做出了大學問;如果他是個商人:那他既有賺大錢的本事,也真正賺到了大錢;如果他是個政客:那他既有當大官的本事,也真正當了大官。這個類別的人不需要別人來稱贊或者表揚什么,甚至都不要別人表達,都可以維系相當好的自尊狀態。因為「我就是哪哪都好」的高冷心態已經扎根在心中,不服不行。所以,真正厲害的人,鮮少花太多時間來經營私人領地性質的朋友圈和社交媒體。(關于一個人自尊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