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母親打電話過來,我以為她最先應與我討論的是工資的問題,沒想到她張口一來:想要對象嗎?
其實她從未催我,倒是我,在她談論哥姐們相親的時候,和她說,“你都不關心我的大事。”她就笑“你還早呢。”
疫情期間在我姐姐家住了大半月之久,姐夫也在,小日子過得平淡甜蜜,無非就是一些家長里短,做菜洗碗。卻也夠人艷羨。
曾有人跟我講,婚姻就是一場資源置換,我不置可否。
其實這種想法也是對的,兩人在婚姻里互相中和,互換資源,也不失為一種相處模式。
但要是真把婚姻作為是實實在在的“商業交易”,那就不可取了。
我曾跟朋友講,“我可能不會結婚”,他說,你這只是現有的想法,待年齡一到,就要隨大流了,那并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個家庭的事。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尤為觸動。
一個大齡姑娘晚上加班回來,跟她媽媽說“我不結婚了”,她媽媽看著她,淚光流轉,透露著一絲心疼,這時一個電話打來,是上司的,讓繼續回來加班,她飯都沒吃一口,就出門了。
在公交車上,她收到來自媽媽的微信。
“不結婚可以,只要你看到別人一家三口和睦時不會傷心;看到煙花時不會想,要是有人陪你該多好;看到別人家的小孩一口一個媽媽,你不會難過。”
具體的記不清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翻開微博,搜索“我不結婚了”,就是看到有很多人的發言。為什么絕大多數人會如此呢?
可能失去了最喜歡的人,找不到最初的怦然心動了吧;
可能聽多了別人后悔結婚的言論;
......
在抖音上,不乏看到女主人做飯,孩子在旁邊哭鬧叫媽媽,而男主人卻在玩手機打游戲,看到這樣的視頻,大部分人都會害怕吧。
“恐婚恐育”也在一次次長輩的催促中被推上風口浪尖。
一位男性朋友跟我講過一件事,覺得有些相關,我就拿來講一講吧.
他說他辦公室里,有一位28歲有對象還沒結婚的姐姐,這位姐姐一直催促著男方說想要結婚,而男方卻一直推辭,說是想醉心于事業。
我聽聞真實想發笑,同時又心疼她,一個女孩子,把最好的青春都交付了,只想等待一個美好的結局,既然男方沒考慮結婚的事,為什么還要拖著人家呢?
我那位男性朋友站在男方的角度講,說如果一個男孩子真的喜歡她,想要結婚,就不會拖著。
最怕的就是,我們在一起,我在想著怎么讓我們更好,而你卻想著,怎么要跟我分手。
前兩天還看到一則關于漫畫,講的是一對情侶,他們在一起三個多月了,但是男孩子突然不喜歡女孩子了,就想要分手,但是他又不想傷害女孩子。
就聽他兄弟的建議。不再對女孩熱情了。
生日禮物不送了,假裝不記得;
紀念日和兄弟們在網吧開黑,無視女孩的電話;
消息要不主動發了,嗯嗯哦哦敷衍一頓;
見面也從一周一次到半月一次到一月一次......
終于,女孩也不再對他熱情了,講話也變得冷淡了,他感覺他的方式有了成效,并且沾沾自喜。
那天,他們約在一起見面,女孩問男孩,“你是不是不喜歡我了”,男孩不做聲,女孩說“那我們分手吧”。
事后,男孩收到女孩閨蜜的消息,“你也太不是人了,之前對她冷暴力,她天天傷心,現在讓她跟你說分手,現在在我這一直哭”。
男孩很不理解,明明我以這樣的方式分手就是不想讓她難過,為什么這樣的方式對她的傷害還是那么大呢?
冷暴力的分手方式,其實才是最傷人的,所以有人才經常說,如果情侶之間有矛盾了,別藏著掖著,彼此壓抑著還不如大吵一頓解決問題來的實在。
周國平說:茫茫宇宙間,每個人都是偶然地來到世上,又必然地離去。正是因為這種根本性的孤獨,才有了愛的價值和理由。
人人都是孤兒,所以人人都渴望有人愛,想要有人疼。
愿你有人喜歡,也被人喜歡。
關于結婚,突然想起電影《傲慢與偏見》里面伊麗莎白在被窩里對姐姐笑著說:“我只會為真摯的愛而結婚,所以我勢必成為一位老姑娘。”
有人屈于世俗,勉強找人將就,有人執著于追求真愛,一生尋覓。
不管你選擇那種生活方式,請你肆意的活,無畏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