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年少不懂《西游記》,讀懂已是中年人。
我最早知道《西游記》是七八歲時。在滇中某農場。農場職工來自全國各地,五湖四海。
那時父親要工作,母親要帶兩個弟弟,所以我六歲就讀書,已是二年級學生。
說起當時的二年級,也沒現在二年級學的多,有水平。就學會幾條語錄,學簡單加減法,其余就是唱歌,勞動,被“教育”……
當時有“小人書”,但少的可憐。我只看過《雞毛信》,還是跟同學借的,在我腦子里經常浮現“紅小鬼”藏信在綿羊尾巴的情節……
一天,我和一群孩子在農場院壩玩。那是兩排青瓦平房,當時算氣派,農村很少見。在平房對門之間,約十米見方,是一塊農場院壩,屬農場公共空間。
每到晚上下班之余,大多職工,家屬各在各的家里,各做各的事。院壩里就是孩子們的天地。他們追逐戲耍,玩游戲……
當時的游戲,不是現在孩子的電玩游戲。是很土很土的游戲。男孩子用彈弓“打仗”。子彈是用舊作業本做的。撕一小條紙,折成菱形,放在彈弓兜皮上,輕輕一拉,就能射擊。我那時,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打的準,打的快,打仗時多打“敵人”,我少被打……
女孩子文靜,不玩打仗,大多跳皮筋,“丟手絹”,玩老鷹抓小雞。
一天傍晚,我們正玩游戲。平房端頭陳伯伯把兩個兒子叫攏,講故事。我好奇,湊過去,原來他在講《西游記》。正講“豬八戒大鬧西柿洞”。一群孩子沒聽清,或是故意搞怪,把西柿洞說成“稀屎洞”。我沒跟著笑,我在想豬八戒那么利害,會架“簸箕云”。我在想,豬八戒站在云端,像母親用簸箕篩米,篩包谷,一簸一簸,很形象,很神氣。
后來,伯伯一有時間,都固定講《西游記》。我們那個時間不玩游戲了,都圍攏來,聽他講《西游記》。我后來知道孫悟空,本事更大,駕云更利害。他駕“筋斗云”,一筋斗十萬八千里。我那時太想學筋斗云了。真的,上課想,下課想,吃飯想,睡覺也想。后來我母親 疑惑,跟父親說:“老倌,娃娃咋個了?發呆?不像以前愛跑愛跳?”
父親說:“不知道?”
大約上初中,我買到本少年版《西游記》。當時讀的不太認真。我搞不懂唐僧有孫悟空,有豬八戒,有沙僧,有白龍馬,都有本事,都會駕云,為什么不直接把他背到西天,直接取經?
到了中年,受一些文章的啟迪。我才知道,為什么唐僧不靠徒弟,直接到西天取經?!段饔斡洝凡┐缶?。它不僅僅是一部神話小說。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悟性不同,認知不同……各有各的讀法。
中年讀懂西游記,我知道人生并非坦途,并非一帆風順,它像唐僧取經,會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方能成功,方能圓滿(按海明威《老人與?!吩⒁膺€不會圓滿)。
后來我又知道加謬推石上山的“西西弗”(加謬·《西西弗神話》)。人生充滿荒謬,我們一生都在推石,奮力推到中途,遇到這樣,那樣困難,又滾下來。然后又重新奮力推,又遇困難,又滾下來………接著又奮力推……
我年輕時候,沒懂,本想一步到位。我想讀大學。我想有好工作。我想有稱心如意的妻子。我像唐僧,像西西弗,努力過,奮斗過,但沒成功。
我也像唐僧,像西西費,沒有停下,沒放棄。當然想有稱心如意的妻子除外,我已成家。
年少不懂《西游記》,讀懂已是中年人?;赝^往之路,我無怨無悔。人到中年,已習慣磨難,已皮糙肉厚,已懂得取舍,已懂得聚焦。對于余生,心中有夢,一切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