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京報報道了一則“生命教育別只熱衷孵小雞”的新聞,也引發了諸多媒體的轉載,透過這起事件,我很想談一談到底什么是生命教育?我們如何進行生命教育。
在報道中說:
近期杭城不少中小學校園內出現了小雞、小鴨、小鳥、小馬等可愛的小動物,成為學生們關注的焦點。記者發現,這跟學校正在火熱開展的生命教育有關。根據記者的走訪,占據學校生命教育課堂最普遍的一個方式就是——孵小雞。而且“孵小雞”不僅出現在了校園里,還被孩子們帶到了家里,于是,家長們紛紛在朋友圈曬出了自己的“快樂與煩惱”。與學校生命教育孵小雞受熱捧相伴的是,孵蛋器、受精蛋等必備工具,成了網上的熱銷產品。孵小雞可以借機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比如,小雞破殼而出時,能夠感受到生命的神奇與珍貴;還如,雛雞夭折時,學生從悲傷中,可以領悟到生命的脆弱;再如,通過孵養小雞的過程,也為孩子們提供了親近自然與生命的機會。但同時,也應看到,借助孵小雞進行生命教育,對于一些家庭而言也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和問題。誠如有的老師就表示,城市中養小雞會遇到困境,這樣只是把小雞當作玩具,和真正的生命教育背道而馳。的確如此,孵小雞雖然有孵蛋器、受精蛋等必備工具做保障,但養小雞卻是一件辛苦且費心的事兒,弄不好小雞就會不幸夭折。這也就意味著,學校即便通過孵小雞進行生命教育,也應有相關的配套保障措施跟進,最為基本的應該事先教給孩子孵化和養殖的知識,如多久換一次孵化器中的水、小雞孵出來后把喙尖剪去等。畢竟,“生命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孵小雞,承擔起保護小雞成長的責任才是最重要的,否則知識欠缺,且中途打退堂鼓,極容易造成小雞生病或者死亡。
最后,新京報的評論認為孵小雞只是生命教育的一種形式,但不能對此太過于熱衷與追捧。讓學生認知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也絕非是孵小雞這一過程所能全部實現的。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從科學理性的角度認知生命,樹立珍視和熱愛生命的價值觀,應該找到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出口,而不能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生命教育上走偏路。
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如何進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 一言以蔽之是關于生命的教育, 然而到底什么是生命教育, 其內涵又是什么, 各個國家和地區強調的價值取向不同, 生命教育的詮釋也相異。生命教育運動興起后, 各個國家紛紛開展不同形式和主題的生命教育, 像美國的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戰的教育, 情緒教育, 日本的寒冷教育、北歐國家的孤獨教育等, 現在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思潮。我國也有一些針對生命教育的措施,但我認為目前我們在大學階段更強調生命教育,小學階段的生命教育大多是不要出現安全事故,實際上生命教育的內涵不僅僅是安全方面,還包括愛心、善良等各方面。
在教育中倡導的生命教育我認為是引導學生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也就是說, 生命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不僅是讓學生學會生存, 更要引導學生理解生活、思考生命的意義從而去追求幸福生活。生命教育從生命存在層次來說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對于自己生命的珍惜和愛護,二是對于他人和其它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在生命教育中強調對自身生命的尊重實際上就是保持學生自己生命的完整性,也就是讓學生的生命避免外在的危害,這種危害主要是來自了個體自己的傾向,比如避免自殺等行為,還有就是讓學生要有保護意識,保護自己不受到盡量不受到危險的威脅。所以,這方面的生命教育就是讓學生避免來自于自身的外在的傷害。當然,只是肉體的一種生命存在來說,因為生命的存在實際上是肉體的存在、社會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如何兼顧各個層次的生命價值來思考生命教育,確實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同樣,我也認為生命教育有兩個重要的維度就是當下和未來。當下的生命的保全是未來生命意義價值的基礎,只有立足于當下的生命出發,才能夠探索未來的生命走向。很多孩子在接受教育中受到的各種壓力實際上是一種父母以及社會強加在孩子身上的對未來生活的美好追求,都希望孩子能夠按照父母的規劃走下去,發展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從一開始就要贏在起跑線,以至于一些孩子出現了各樣的問題,這就是典型的沒有重視當下的生活,當下的生活都沒有過好,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各種極端的后果。許多父母甚至老師一心只希望孩子和學生成績優秀、特長發展,卻忽視了孩子和學生的感受,以至于讓孩子和學生無法領會當下生命的美好,也就容易出現各種的問題了。所以啊,生命的教育是要教學生過好當下的生活,知道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現實的幸福出發去追求未來的幸福。
在生命教育的過程中,其實不僅僅是學校老師的教育效果,更重要的是需要父母的教育。當前中國最大的問題不是學校教育,而是來自于家庭教育,因為很多父母根本不知道如何教孩子,縱使很多有文化的父母,也只會以為教會孩子知識和一些技能之后自己就是一個優秀的父親和母親。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包含了生命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等各個方面,一個孩子要想成長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內心正向的人,一定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所以教育行業的下一個風口是什么?我認為或許是教育家長怎么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進行合格的家庭教育。
如何進行生命教育?
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是一個困難的話題,因為在我國不僅僅是中小學階段的生命教育薄弱,大學教育階段的生命教育也薄弱,許多教師也缺乏專業的訓練,生命教育聽起來似乎很簡單,實踐中反而不太容易,從這方面來說也能夠理解杭州地區的中小學借助孵小雞來進行生命教育的普遍現狀,因為很多學校往往不知道怎么操作,或許是有一所學校總結出這種方法后得到了推廣,或許是其它的原因,但無不說明了進行生命教育的困難。
生命教育從理論角度上來說可以分以下3個層面進行,其實教育的實踐很難,我知道更多的也只是理論的操作,但是如何在實際操作中實踐起來,這對于我的認知也是一種巨大的挑戰:
首先是生存教育。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愛惜生命, 保護生命, 生命對于每個人是重要的, 也是脆弱的, 有時一個小小的失誤就可能導致生命的不復存在, “學會生存”是最重要的本領。生存教育具體來說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如讓兒童遠離意外傷害的教育;教會兒童熟悉安全防護標志的教育;教會兒童有效逃離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技巧;使兒童能夠具有救護和自我救護的能力等等。
其次是發展生命的教育。生命是神奇的, 完美的生活應當讓生命中蘊藏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讓生命飛揚, 實現生命的價值。發展生命的教育具體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等。信仰就是我們相信并仰望的、生命賴以充實的終極關懷。信仰所關注的問題就是“人為什么活著”的問題。隨著物質的豐富, 當生存危機退居次要地位, 而存在危機——無所依傍的孤獨與無所執著的空虛, 就日益成為困擾人們的問題。對學生進行信仰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去尋找生活的意義。感恩教育要培養學生擁有一個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人和事, 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培育學生的生命情懷。
最后是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就是以適當的方式和方法讓學生逐步了解、認識和接納死亡, 讓學生認識到死亡是一種自然現象, 消除他們對死亡的恐懼感, 并通過認識死亡來感悟人之有限生命的可貴, 從而使學生能夠珍惜自己的人生, 更加珍惜生命。死亡教育確實值得強調,重視生命教育,就不能忽視死亡教育,所謂“向死而生”,只有知道什么是死亡,才能夠更好的知道什么是活著。死亡在我們社會歷來是一個不愿被人提及的問題,我們對死亡的問題閉口不談,仿佛談論死亡就是一個隱私的話題,以至于我們對死亡教育實際上是缺乏的。基督教文化中有一個觀點很有意思,認為人的生命是上帝授予的,自殺實際上是一種違背基督教原則的行為,從宗教層面來看,保存生命的存在才是符合上帝的旨意。
所以,生命教育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學科, 它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有關生命的知識, 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意識, 所以, 它可以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手段, 這意味著生命教育具有更加廣闊的實踐舞臺。例如, 它可以通過一個文本性的載體, 讓學生了解到一些生命現象, 熟識有關生命的具體知識;也可以通過其他資源, 如組織學生看一場有關宣揚生命價值的電影, 組織學生去野外感受自然生命的神奇與美好;亦可以通過學校文體活動體現教育對師生生命的關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