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上下班高峰期,熬夜做了一晚上PPT的你,好不容易上公交后可以瞇一會,剛坐好卻發現旁邊站了位孕婦,孕婦還沒說什么呢,旁邊的人開腔了,這么大的男人了,孕婦在旁邊還好意思自己坐啊。
好兄弟找你借錢,你手頭也不寬裕,信用卡要還了,房租要交了,還有好幾個份子等著隨呢,剛一猶豫,便聽見涼涼的一句:啊,果然有錢了對待錢和人的態度就不一樣了啊。于是咬咬牙借了,哪怕自己接下來要吃半個月的泡面。在說好的還錢期限卻發現,不見借錢人消息。
你年近30卻未成家,父母親友不斷催促,當你表明我還沒有準備好進入婚姻,不想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做不知道結局的事情時,總能聽到身邊各種關切的聲音:你爸媽年齡這么大了,你忍心看著他們天天為你的終身大事煩惱嗎?他們只是希望你能幸福。
其實說白了,這些人只是依照他們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要求其他不同的獨立個體做出和他們一樣的行為而已,更有甚者,他們只會督促和驅使別人去做他們本身想但不愿做的事。
這,就是道德綁架。
讓我們來分解一下這個詞,“道德”一詞的存在目的在于個人的修身養性與精神發展,并進而形成群體性的“寬容”、“理解”、以及“尊重”。而尊重一詞本身就有尊重個體差異以及個人意愿等方面。
那么,當我不愿意去做一件并沒有傷害別人的事情時,你扛著道德的大旗,卻不尊重我的個人意愿,這件事,又是道德的嗎?
歸根結底就是說,我可以給,但你要不到不能指著鼻子罵我。
為什么我們說不能進行道德綁架呢?
因為每個人的標準不同,價值觀也不同,你不能勉強別人去做別人不想做的事情。當然,這個事情也是分為是否是你享有的權利,以及你是否有應盡的義務。
比如說換座這個事,你花錢購買了高鐵或者火車的乘坐權,并且你支付的錢是確保你能有一個屬于你的座位,你也并沒有傷害其他沒有買到位置的人,那么這就是你完全能夠自己決定的。
而比如插隊這種事,每個人都公平地享有同等的購物權,也根據先來后到的規則進行排隊,如果插隊的話,就會損害其他人的利益,因為別人付出的時間成本更多。因此這就是真正值得批判的事情。
除此之外,你不是別人,你并不了解別人經歷了什么,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一件在你看起來可有可無的小事,對別人來說可能是原則性問題。況且除了心理原因,你也不知道別人當時的生理狀況,所以,請放下你舉起的大旗。
為什么道德綁架似乎在中國尤為嚴重呢?
那是因為中國在儒家文化的浸染下,長期處于以德治國的時期,而且中國人往往界限感并不分明,對于自我空間的保護較弱,這方面從父母進我們的房間似乎從來不用敲門就可見一斑。
界限感在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共識是:它是一種人我之間的心理邊界,將他人與自我隔離開來。周沖對它的描述頗為準確,它是一種限制,也是一種保護,限制我們不要隨意侵犯他人,同時保護我們不被打擾,每一個人都能獨立生存。
回到道德綁架,正是界限感的缺失,讓我們特別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批評和指導別人應該怎么做,而從未想過,你的言語有沒有侵犯到他人的正當權益。
不過近些時候,網絡上再發起關于讓座之類的事情的討論時,人們已經不再是一面倒地倡議要尊老愛幼了,甚至有些地方也將老幼病殘座位的名稱改為愛心座了,這一切都意味著我們的社會開始越來越關注個人的獨立和自由意識。
最后,引用《焚天》的一句話作為結尾:以道德約束自身,為圣賢。以道德約束天下,為賊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