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注定將成為一顆我的記憶隕石,往事歷歷在目,故事如在昨日。以紐約為中心,又點綴在另9城——西雅圖,邁阿密,奧蘭多,波士頓,新奧爾良,休斯頓,圣安東尼,新澤西,威明頓。相逢又路過,所遇的人,經歷的事,看過的風景,如流星劃過照亮了人生重要的三年;但始終也是以過客的輕松,好奇并贊美著,旁觀著每座城的厚重。在記憶還未風干前,記錄下這些美國碎片,留住時空的點滴。
來紐約是為了求學,連帶著找個工作,追求點兒夢想,遇見有趣的人兒。紐約無需多說,這個被世人捧在手心的大蘋果,是焦點,是潮流,一切的可能都可以成為可能;資本,時尚,藝術,名流,傳媒,還有官方非官方的總部,謎一樣的男子和女子,一個個標簽,都是刺激著你的欲望,他們光芒四射,閃得你發慌。來到紐約,你感覺靠他們近了,然而都是不可及的幻象,他們一直在那兒,而你還是你,不曾擁有,也將不會得到。這個五彩氣泡戳破時,有些悵惘,但紐約給我的是激情下不斷地自我發現,改變和新生。
激情自然少不了能量,而紐約的能量來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美食。紐約聚集的食物隱藏在曼哈頓島上,中餐的Chinatown,韓餐的Ktown,日餐的Japan Town,還有意餐,法餐,拉美餐,泰餐,越南餐,印度餐,地中海餐,在這個高度移民的國家,紐約曼哈頓的美食更是把這種融合和豐富展現得淋漓精致。來紐約前,我對美食的追求基本是沒追求,大概滿足身體需要和味蕾的刺激就是對食物的要求;來紐約后,跟著各路吃貨朋友們闖蕩曼哈頓美食街,被各國飲食的不同和獨特吸引,這種比較讓我開始享受和品評美食,開始愛上去體驗每一道食物帶給我的感受,愛上去探究食物不同的美感,背后的人文情懷和民族習慣,盡管那不是你熟悉的喜歡的口味,卻在入口之后有了莫名的滿足感。
對于美國本土的飲食,我喜歡上了吃Brunch的習慣,周末睡到中午,約上三五好友,選一家有歷史的Brunch店,把見好友的興奮和醒后空空的肚囊都融進這餐Brunch的激情里,一杯咖啡提神,再配上稍許有些甜的美式午餐,甜蜜指數讓你忘卻這周老板犀利的眼神,調侃那些如過客般的男人女人,而開心整個周末。
另一種將我領向激情的,不是美國的紐約,而是世界的紐約。
這里的人們來自世界各處,每天穿梭在時代廣場成千上萬的游客,自然不必說,還有的是那些在這個城市工作奮斗的人們,每一個拉出來,都是有故事的同學,給你講個三天三夜,也說不盡看不清其中的五味雜陳。每個人仿佛為了紐約的星光而來,都想成為城中的佼佼者,又或是天下的寵兒,但其滋味兒,只能自己體會。紐約是獨特的,所以生活在這里的紐約客也沾染了它的不同,步伐是急切的,語言是加速的,脾氣也當然慢不了,許多來自其他州的美國人也會不適應紐約的這種“腔調”,認為跟自己家鄉是截然不同的。這里是高度濃縮的美國,各類人寄居于此,用各名族本性的優勢服務著這個城市,又相互包容妥協著各自的不同。在這個不斷涌現著優秀人才的環境中,你永遠不能說誰是最聰明,最有錢,最漂亮,因為你無時無刻都在遇到更厲害的人,在街角,在公園,在咖啡店,在博物館,在游行中。
二十多歲,來到這個城市,給我一股熱情去體驗未曾見過,去遇見不曾相識,去追逐說不出的彼岸,去抓住道不明的夢想,去找尋無畏的自己。三年時光,紐約雖然從沒屬于我,但因為看見如此這般另類的世界,便想成為更好的自己,那種力量潛藏在心,所以盡管異鄉孤獨,道路險阻,撞得遍體鱗傷,也希望在此年級遵從內心,勇往直前,在這般“執迷不悟”后,“幡然醒悟”時,即使物是人非,也依然佩服此間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