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晚間,Esprit母公司思捷環球突然宣布,Jose Manuel Martínez Gutiérrez將卸任該公司執行董事及集團首席執行官,由英國快時尚New Look原首席執行官Anders Kristiansen接任,該任命2018年6月1日生效。
作者:不正經工作間
. . .
Esprit
1963年,愛好旅游和戶外運動的道格拉斯·湯普金斯在美國加州偶然結識了同樣愛好運動的服裝設計師蘇西·拉塞爾,兩人隨后墜入愛河,并開始共同創業。不久,在舊金山,一家戶外用品商店開業了,那就是之后美國戶外用品的龍頭企業“The North Face”。
1968年,湯普金斯夫婦在舊金山又開了一家制衣公司,并創建了Plain Jane品牌,而這就是Esprit的前身。1978年,該品牌的年銷售額便已超過1億美元。
然而,作為一名環保主義者,時尚行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讓湯普金斯感到困惑。最終,他做出了賣掉The North Face以及Esprit,去建設自然保護區的決定。
此后,接手Esprit的是邢李原。他曾是香港遠東有限公司的采購代理商,也曾因為是林青霞的丈夫而被人津津樂道。
邢李原開始在亞洲做起了Esprit的生意,并在亞洲很多城市開設了零售店,Esprit的時尚帝國在全球的布局也開始逐步展開。1997年,思捷環球與華潤集團合資組建華潤思捷,在中國大陸開展Esprit品牌服裝的零售業務,第一年便取得58%的業績增長,巔峰時期一度在全國近百個城市擁有直營店和加盟店。
進入中國的前十年,缺乏競爭者的Esprit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在時裝界獲得了極高的地位。
但危機也在與日俱增,自2006年起,邢李原先后辭掉了Esprit母公司思捷環球集團董事會主席和CEO的職位,并不斷減持股份到2010年完全拋空。隨之而來的是思捷環球每況愈下,連續幾年滑坡。
2012年,思捷環球即將跌破300億港元營業額之時,找來了來自Zara母公司的Jose Manuel Martínez Gutiérrez 馬浩思。
. . .
Jose Manuel Martínez Gutiérrez
2012年8月,思捷環球以打工皇帝級的天價薪酬4,035萬港元挖來競爭對手Zara的主帥馬浩思加盟,一度刺激集團股價當日暴漲38.4%。
馬浩思曾在Inditex集團任Zara駐北歐地區的區域經理,并負責管理集團的銷售以至其全球的零售網絡。作為全球最大時裝零售商之一,Inditex集團業務橫越五大洲,遍布超過80個國家并擁有多個品牌。
馬浩思在加入Esprit后,又從Inditex集團引入了另外三名高管Juan Chaparro,Elena Lazcanotegui和JoséAntonio Ramos,思捷環球漫長的四年“Zara”式轉型計劃正式開啟。 ?
作為快時尚最成功的教科書案例,Zara以模仿奢侈品牌產品設計、快速更新產品、低價位市場策略的方式贏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從設計到成衣出售,Zara最短只需7天,一般為12天,垂直一體化供應鏈是Zara的制勝關鍵。
相反,Esprit仍停留在品牌建設初的批發零售思維里,以脫離消費者訴求的閉門造車為主,一廂情愿地認為其能引領潮流的方向。
馬浩思入伙后,Esprit開啟了漫長的“Zara式”改革。Zara從設計到把成衣擺上柜臺出售的時間一般為7-12天,相比之下,Esprit雖然已將交貨時間從以往的9-11個月縮短至3-4個月,但差距依然明顯。
盡管在大刀闊斧的改革下,Esprit的各項指標開始慢慢好轉,但馬浩思坦承,集團盈利水平仍沒達標。數據顯示,在截至12月31日的上半財年內,思捷環球銷售額同比下滑3.4%至80.39億港元,凈虧損達9.54億港元,而上一財年同期凈利潤為6,100萬港元。
馬浩思的離職似乎也意味著風光不再的Esprit終于接受了模仿快時尚Zara失敗的事實。
. . .
Esprit為何轉型很難成功
1、輕重資產之分
Zara和Esprit有著本質的區別,Zara是家重資產公司,50%的產品都是生產于自家廠房。而Esprit是個標準的輕資產公司,公司最大的兩樣非流動資產是商譽和租用的商鋪。
Zara到目前為止,全球2,000多家店面的銷售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但Esprit輝煌的時期,通過傳統的批發模式,店面數達到上萬家,這些渠道都是不可控的,只是把貨往那兒一扔,任其自己銷售,并制定相應的回收和補貨要求。
這樣的區別,導致了Esprit無論如何壓縮流程,一個月開多少次訂貨會,都無法正真掌握住整個生產流程,無法跟上現在快時尚的產業特點。
2、管理層的問題
Esprit如果從輕資產向重資產轉型,是一個可行的方案。但這個決策是影響公司未來發展的重要決策,而且一旦認準往重資產轉型,那就需要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去投入金額相當巨大的資本開支,這勢必影響未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利潤,過程相當痛苦,且結局還不一定明朗。
那么這樣一來,除了掌握公司44%的股份的邢李原,可以說任何人都無法下這樣的決心。當時邢李原持有公司44%的股份,加上當時歐洲業務創始人11%的股份,當時兩個人只要達成一致,完全可以左右公司的任何決策。
但邢李原卻在不斷賣出手里的股份,直至賣光,他本人也于2006年辭任的CEO和董事會主席。從2006年之后,Esprit的股東結構非常分散,持倉前幾的大股東都是隨時等待退出的投資機構,這樣的股東結構也造成了,但凡有CEO提出了雖然長期有利,但是短期損害股東利益的,就會遭到機構股東們的一致反對。
所以,公司只能采取不斷換CEO的做法,前前后后估計換了不下10位,包括前ZARA的的高管,都是殊途同歸。
. . .
最壞的時候,卻也是最好的時候
在Esprit逐年下跌的時候,分別比Esprit晚了六年和十年才進入中國市場的優衣庫和Zara,以及瑞典品牌H&M,卻逐漸成長為中國年輕人的快時尚首選。
對比紛紛關店的時尚老牌,Zara在2016年增加了65家新店,使得全球總門店數量達到2,067個。而H&M、優衣庫等也在近幾年迅速擴張,共同占據著國內的時尚市場。
時勢造英雄,唯快不破的原則不僅適用于互聯網業的獨角獸們,同樣也適用于時尚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