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素以空氣質量好聞名于世,而有一個地處德國內陸的小鎮——巴登-威斯特考滕,竟有著像海濱一樣純凈清新的咸濕空氣。
巴登-威斯特考滕(Bad Westernkotten,59597 Erwitte, 德國,北緯51.633734°,東經8.356376°),位于德國中西部的北威州,緊挨著一個名為Erwitte(埃爾維特)的古鎮。它距離著名的旅游城市科隆并不太遠,150公里,自駕車兩個小時的車程;也可以從那里坐火車到附近的城市——利普斯塔特,下車后僅有4公里,走也能走得到;當然,乘坐公交車更是快捷迅速。
德文中的Bad就是泉水、洗浴的意思。巴登-威斯特考滕(Bad Westernkotten)頂著一個“Bad”的頭銜,就意味著一定與泉水有關。
我們看地圖上標明Kurpark的區域,就是一個大公園。從空中俯瞰,公園里有兩道長長的棕黑色長條物。下到地面上看,則是兩個十分壯觀的滴鹽架。
高高聳立的“滴鹽架”是過去人們提取食鹽所使用的關鍵設備。在16、17世紀時,人們采用滴鹽架這種方法從地底的鹽泉礦水中提煉食鹽。
下圖是滴鹽架提煉食鹽的過程示意圖。
地下的淡鹽水(1),通過管道(2),送到泵房(3),由泵加壓送上高達12.5米的滴鹽架頂,之后沿著排水槽(4)輸送到總體長達120米的滴鹽架上方,再沿著“柴火墻”(5)淋下來。柴火墻里堆放著一種稱為黑刺李的灌木,枝條緊緊排列著,中間有縫隙。這樣,鹽水在滴下來的過程中,也就不斷地被太陽照射,被風吹散,其水份蒸發,在柴火墻下方的鹽水也變得越來越咸。最后,變濃了的鹽水流入滴鹽架下面的蓄水池中。淡鹽水經過這樣不斷循環的濃縮過程后,其含鹽濃度可提高到20%左右。
人們再把這些高濃度鹽水進一步加熱處理,最后沒有消耗很多煤炭就能得到鹽粉。
滴鹽架的制鹽效率取決于柴火墻的蒸發面積。上面這座滴鹽架高12.5米,長120米,柴火墻的蒸發面積達到驚人的2400平方米。
2014年,當地鑄造了一座當年人們如何從低往高汲取鹽水的青銅塑像:“一位疲憊的婦女行走在沒有盡頭的環形走道中,永不停息。”
過去,人們就用這種現在來看都非常環保的方法提煉食鹽。
現在,這些煉鹽設備又變成了獨一無二的健康康復資源。
1817年,一位名叫Johann Peter Prieger的醫生發現,鹽泉對健康,尤其是呼吸道疾病和風濕病有療效。由此,巴登-威斯特考滕就逐漸變成了一個療養圣地。
巴登-威斯特考滕現有的這兩座滴鹽墻,都集中Kurpark(溫泉公園)的綠地上。
公園是免費的。每年3月到11月,滴鹽墻就開始工作。在嘩啦嘩啦的水滴聲中,人們呼吸著撲面而來的淡淡的咸鹽味道的空氣。在炎熱的夏季,它帶給人們海濱的清涼,水滴聲也令人放松和安靜。尤其微風吹拂時,細小水珠反射著太陽的五彩,在空中舞蹈,隨風飄落在游人的臉上、身上,人們呼吸著咸咸的空氣,皮膚上也沉淀著鹽水,身心極為放松和愜意。
人們又發現,這種海濱空氣對花粉過敏或哮喘病患者有積極作用,細微的鹽分有化痰、凈化呼吸道細菌等功效,因此很多醫生會建議病患來這里長期療養。醫生還發現,用這種含鹽的溫泉還對肌肉疼痛、關節炎病患或皮膚病患者有療效。
因此這一帶的療養院里,醫師們會用鹽水泥巴、溫泉等治療這類病患。
這里是治療中心。
每年都有一大批游客來此療養和休閑。人們在此盡情享受大自然:
藍的是天——
綠的是樹——
黃的是房子——
黑的是雕塑——
老人傍著噴水池邊靜坐,小孩在草地上撒歡,大樹的濃蔭下,正等著戀人的依偎。
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