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百年孤獨》
多少天后,當我讀盡小說最后一段的時候,我會想起二十一天前要選一本書讀時,儀式般的翻開了《百年孤獨》,我知道我會寫些什么,可是要寫什么卻值得思索。
已是讀完《百年孤獨》的第二天,我忙碌著去工作,才擱置了許諾要寫的書評,我一直恥于拿工作當借口,畢竟熱愛大于必要,工作與生活的重復也讓我漸漸地陷入了孤獨,如此下去,雖不一定孤獨百年但也會孤獨于活著的每一天。我耳邊忽然響起烏爾蘇拉對后代的多次叮囑,“不要讓紅螞蟻毀掉房子,不要讓蕾梅黛絲照片前的長明燈熄滅,不要讓布恩迪亞家的人近親結婚,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還有對我說的一句,不要因為生活的無奈重復使自己陷入孤獨與不復。
<1>孤獨的一些人
——關于烏爾蘇拉
首先無可厚非的是,烏爾蘇拉是一位偉大的母親,作為整個布恩迪亞家族母性的代表,幾乎見證了整個家族的歷史。她與丈夫布恩迪亞一起創立了“世外桃源”馬孔多,她勤勞簡樸,活力充沛,意志堅定,不僅成為村里婦女的榜樣也是家里的堅定支柱。
她與丈夫建造的房子是村人仿效的樣板,有敞亮的客廳,有鮮花盛開、顏色喜人的露臺餐廳,有一座栽著大栗樹的庭院,有一片精心打理的菜園、畜欄。他們精心布局,熱心治理,短短幾年,讓三百名居民的馬孔多成為當時已知村鎮中最勤勉有序的典范。
直到迎來了吉卜賽人,他們帶來的新穎、稀奇的外界物質,強烈吸引著布恩迪亞的身心,令其很快沉迷于各種“創新”“開拓”和“幻想”,她盡力阻止卻無濟于事,最后不得不挑起支撐家族生息繁衍的重任。她以無可動搖的堅定,阻止了總夢想遠處“桃源”的布恩迪亞又一次遷徙。因為她知道,只有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愛才有落地滋生的土壤。
她曾毫不猶豫的去追尋隨吉卜賽人出走的大兒子,意外的開辟了馬孔多與外界的通道,她開糖果小動物店,為家族成員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她籌資設計擴建家宅,讓家人能在方便舒適、超前豪華的庭院中生活享受,她反對暴力、權欲、空想、縱欲,努力讓后代成為“永遠聽不到戰爭、斗雞、生活淫蕩和胡思亂想的人”她是馬孔多的靈魂。
隨著衰老與眼疾,她逐漸喪失了視力,終致完全失明,可直到最后,家人也不曾發現她失明的“秘密”生性要強的她,又不想承認自己的“無用”所以她暗中用心記下東西的位置、人們的聲音,繼續憑記憶‘觀看’看不到的事物,甚至仍能穿針縫扣,還知道牛奶何時煮沸。后來,她又借助氣味幫助她在黑暗中更為有效的分辨,她竭力跟上家里的一切細微變化,甚至能通過一次偶爾的“失誤”,悟出一年中太陽光的照射位置不斷發生細微改變的規律,從而根據日期,就能準確判斷坐在長廊中曬太陽的女兒阿瑪蘭妲的位置,她對所有東西都了如指掌,終于“免去了認輸的羞恥”,盡管雙目失明,雙手顫抖,雙腳沉重,瘦小的身影卻一直在忙碌中穿梭。
我想她還是一位先知,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說:“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
她無處不在又不引人注目,她活在所有人的生命里卻顯得悄無聲息,她是馬爾克斯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于奧雷里亞諾上校
他出生在馬孔多,擁有預見事物的本領,愛上鎮長尚未成年的小女兒蕾梅黛絲,還與哥哥的情人生有一子。他加入自由黨隊伍,官至革命軍總司令,成為最令政府恐懼的人物,曾發動過三十二場武裝起義,遭遇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槍決,均幸免于難…戰爭中,他與17個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個男孩,后又被逐個除掉。他最終明白戰爭了無意義,簽署停戰協議,結束近廿年的內戰,卻朝胸部開槍自戕。他拒絕共和國總統頒發的勛章,放棄戰后的退休金,但馬孔多留下了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厭倦戰爭的奧雷里亞,最后和父親一樣癡迷煉金術,于孤獨中以簡單重復煉制小金魚打發時光,一直到死。
烏爾蘇拉瞎了以后回憶上校的那一段,“她意識到上校并非像她想的那樣,由于戰爭的摧殘而喪失對家人的情感,實際上他從未愛過任何人,包括妻子蕾梅黛絲和一夜風流后隨即從他生命中消失的無數女人,更不必提他的兒子們,他并非像所有人想的那樣為著某種理想發動那些戰爭,也并非因為疲倦而放棄了近在眼前的勝利,實際上他成功和失敗都因為同一個原因,即純粹、罪惡的自大, 她最終得出結論,自己不惜為他付出生命的這個兒子,不過是個無力去愛的人。”
——關于阿瑪蘭妲
阿瑪蘭妲的故事于后半生才算開始,只是她從來沒有活成自己,是家里的養女麗貝卡成了她活下去的唯一原因和動力。“每天早晨,當她在孤單的床上懷著冰冷的心醒來時,她想到麗貝卡;當她用肥皂擦洗萎縮的胸脯和肚子時,她想到麗貝卡;當她在手上更換贖罪的黑色繃帶時,她也想到麗貝卡。經常,任何時候,不管她是否睡著了,她都想到麗貝卡。”多少年來,她一直等待麗貝卡的死訊,為她縫制殮衣,甚至幻想著自己為麗貝卡整理遺容“用石蠟掩蓋皺紋,用圣徒像的頭發為她做一頂假發。讓它成為一具美麗的尸體,讓它身著亞麻壽衣,并為棺材套上帶紫色花邊的絲絨內襯,還要舉辦最體面的葬禮儀式。
她又與麗貝卡,同時愛上了鋼琴師皮埃特羅·克雷斯皮,是對麗貝卡的妒忌,令阿瑪蘭妲不惜一切與麗貝卡對抗,以破壞兩人的結合為快。麗貝卡與何塞·阿爾卡蒂奧結婚后,她又拒絕克雷斯皮的求婚,致使克雷斯皮以身殉情。她讓深愛她的馬爾克斯上校孤獨終老,當然她也曾因為侄女的出生而放下與麗貝卡的爭斗,耐心的為小侄女縫制衣物,我想她并不是非要爭奪什么,她只是希望孤獨的時候有人陪著,哪怕是靜坐著看她縫縫補補。
臨死,阿瑪蘭妲終于從孤獨中清醒過來,她把自己的死期不僅告訴了全家,而且告訴了全鎮,幫助大家捎信給死去的親人,這是她一生中很少有過的對眾人的愛心和同情。
后來母親烏爾蘇拉由于日漸衰弱的身體不能再操勞家事,在孤獨靜養中的她有個驚人的頓悟,她突然意識到,阿瑪蘭妲那些絕情的行為并非如人所想的那樣,而是“都出于無窮的愛意與無法戰勝的膽怯之間的殊死較量,最終勝出的是毫無理由的恐懼。恐懼的對象是她自己飽受折磨的心靈。”母親讀出了她的膽怯恐懼,但是終究未能探究到源頭。
——關于庇拉爾·特爾內拉
對于庇拉爾·特爾內拉而言,布恩迪亞家男人的心里沒有看不穿的秘密,因為一個世紀的牌戲與閱歷已經教會她這個家族的歷史不過是一系列無可改變的重復,若不是車軸在進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損,這旋轉的車輪將永遠滾動下去。
她與烏爾蘇拉一樣見證著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她是大眾的情人又是追求歡愉的孤獨者,無困于愛情與親情,她就是一個知道自己死期的“今朝有酒今朝醉”份子。
<2>孤獨的方式不只一種
烏爾蘇拉瞎了之后發現:當其他的人在房子里漫不經心地來來去去時,烏爾蘇拉就憑自己剩下的四種感官注意別人的活動,使得誰也不會突然撞著她;很快她就發現,而家里的每個人卻沒覺察到。他們每天走的都是同樣的路,重復同樣的動作,同樣的時匆幾乎說同樣的話。
還有經典的奧雷里亞諾上校晚年不停地做金魚,金魚一共十六條。他每天都做兩條,達到二十五條時,他又拿它們在坩堝里熔化,重新開始。
阿瑪蘭妲手纏黑紗,坐在秋海棠長廊織了又拆,拆了又織不停的做殮衣。
<3>一些人的覺悟
在晚年無法穿透的孤獨中,烏爾蘇拉獲得了非凡的洞察力,能察覺到家中任何不起眼的小事,也第一次看清了過去因忙碌而忽略的真相。她明白了兒子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是個“無力去愛的人”,明白了女兒阿瑪蘭妲的“鐵石心腸”源于“無窮的愛意與無法戰勝的膽怯之間的殊死較量”而衍生出來的“恐懼”,明白了“擁有沖動心性和熾熱情欲”的養女麗貝卡,才具備無畏的勇氣,而那正是她“希望自己的后代具備的品質。”
烏爾蘇拉積極融入生活,奧雷里亞諾上校不斷反復熔鑄小金魚,阿瑪蘭妲織了又拆,拆了又織不停做壽衣,庇拉爾·特爾內拉在與不同男人的糾纏中麻醉自己……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就這樣無休止地在孤獨中掙扎,既想逃脫,又想保持這種孤獨的姿態。他們所有的努力似乎看似是沒有結果的一種勞作,冗長且不斷重復。
<4>最后
布恩迪亞家族最后一個子孫——奧里亞諾的兒子在剛出生時被螞蟻吃掉,奧雷里亞諾在看完遺稿后,隨著馬孔多一起消失了,一切都如預言的一樣。
回想初識《百年孤獨》時,朋友說,小說里的人名尤為復雜難以清晰的記憶,一個不小心便認不得當下文章中是誰在孤獨,于是我心生防備重復記憶人物的名字,可還是失敗了,后來干脆作罷,我想馬爾克斯寫這么多代人,也許是想要說明孤獨在傳承,傳給一代又一代人。
孤獨是關上房門不懼黑暗卻還開著燈,孤獨是得不到知己又識遍所有的人,孤獨是絕癥,安慰與狂歡只能止痛。我們又何嘗不是在以不同的方式無休止地在孤獨中掙扎,既想逃脫,又想保持這種孤獨的姿態,為避免孤獨使盡渾身解數,起初我們以為因為是一個人才會孤獨,最后明白一堆人圍在一起狂歡也只是虛無,后來創造一個又一個一種又一種的另一個世界,最后還是無法擺脫軀體寄居的現實世界,看似遠離孤獨卻不知道孤獨已是深入骨髓的毒,孤獨不分住處不分等級制度,孤獨就是孤獨,盡力避免又心存享受。
人類的歷史就像奧雷里亞諾手中的羊皮卷,所以有些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我想人類會不會也像布恩迪亞家族一樣,在還沒有把最后一段歷史寫下就已經明白,我們從此再也不會離開各自的舒適區,因為世界在人類想永遠被銘記的那一時刻,將被颶風或者海嘯帶走,并將從世界記憶中完全消失。然后殘存歷史中所寫的事情過去不曾,將來也永遠不會重復,因為命中注定要生生世世處于孤獨的人類決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所幸我們還不足以孤獨百世,才能譜寫這令人警醒的《百年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