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夏天,蚊子大肆橫行,老老少少都不免被迫為蚊子貢獻一點血,南方人更甚。
在被蚊子叮咬的人群中,我們很容易發現:蚊子似乎更偏愛某些人群~這類人群江湖人稱“行走的花露水”,只要有他們在,蚊子只圍著他們轉,可以拯救一個營的人免遭蚊蟲叮咬之苦。有的人體質天生招蚊子,其中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O型血的人是最招蚊子的,真相是這樣嗎?
我作為O型血的“行走的花露水”,對這個問題有著深深的好奇心。
一番簡易的搜查卻發現,蚊子并不特別偏愛某一血型的人群,O型血不是蚊子的最愛。O型血是蚊子的最愛的說法出自上個世紀70年代,一位研究瘧疾的專家提出了蚊子叮咬與血型相關這個新穎想法,她進行了100多次試驗發現,O型血的人被叮次數最多,所以得出結論O型血可能最招蚊子。但是,2004年,日本科學家Shirai又重新開始研究這個問題,結果顯示,O型血對蚊子的吸引力除了較A型血而言有明顯優勢,較B型和AB型則不明顯。更多的科學家和媒體經過大量實驗結果證明:O型血不是吸引蚊子的主要因素。
蚊子對獵物的選擇另有標準。
簡單來說,蚊子找到你,主要是看你身體向蚊子發“信號”的能力強弱與否,如果你身上帶有便于蚊子接收的強烈的“信號”,蚊子能通過空氣傳播,快速便捷地來到你身邊,找準位置,將它頭上的探針伸進你的血管,愜意開始它的吸血之旅。
而這其中的信號包括四種:二氧化碳濃度,體表溫度,皮膚微生物群,體味。
蚊子是二氧化碳的狂熱愛好者這一點和蚊子本身的生理構造有關。蚊子的一對觸須和三對步足上,分布著很多輪生的感覺毛,黑夜里,蚊子可以憑著這種傳感器感知空氣中人體散發出來的二氧化碳,并且,美國蚊蟲控制協會的技術顧問Joe
Conlon指出,蚊子們可以接受并且喜愛任何類型的二氧化碳。一般來說,呼吸頻率高的人身邊二氧化碳濃度相對高,這類人群一般是胖子和孕婦,月半寶寶體積大,孕婦呼吸量增加都會導致二氧化碳濃度升高。
除了感覺毛,蚊子的嗅覺也對特定味道有著極其靈敏的偵察能力。體溫高的人和體味重的人吸引蚊子是由于蚊子的嗅覺發揮作用。但其中原理不盡相同。體溫高、愛出汗的人身上分泌出的氣味中含有較多的氨基酸、乳酸和氨類化合物,極易引誘蚊子,是人體分泌物吸引著蚊子;而人體體味不僅僅實在出汗的時候才有的,喝酒也會有體味變化,法國一所研究中心曾對25名20—43歲的志愿參試者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參試者飲用啤酒前后,其體味對蚊子的吸引力從50%上升到 65%,科學家分析指出,飲酒后的體味改變和呼吸變化,會讓人們更招蚊子,且飲酒會使身體防御蚊蟲叮咬的能力下降...
在這兩種因素中,月半寶寶和孕婦再次躺槍,這兩種群體的體溫都比較高;月半寶寶還更容易出汗、有體味,嬰幼兒身上也有濃濃的奶香味,他們都是蚊子當之無愧的最愛。
更無奈的是,即使不運動出汗,不喝酒,人體還是有體味的,體味形同人體指紋,每個人的體味都存在差異性,一般來說人對自身體味不自知,但在異性和蚊子的嗅覺中,它們是可以分辨的。也就是說確實存在天生就是招蚊子的體質,你的“體香”呼喚著它們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你。
說到這里不由得想,香妃娘娘有天然體香去招引蝴蝶,會不會她也特別招蚊子?不過她生活在北方應該還好,南方的蚊子才是大和多到吃人的存在。
最后一個蚊子選擇獵物的影響因素是人體的微生物群,每個人的皮膚表面都有獨特的微生物群,僅僅是皮膚群聚著的細菌,數量就大約有1000種之多,而絕大多數生存在我們的表皮細胞表面。而2011年荷蘭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皮膚上的微生物決定著人對蚊子的吸引程度,他們發現,皮膚的菌群品種比較單一,但皮膚菌群量很大的人更加容易吸引蚊子。這個我們肉眼并不可見,不能作為常用的判斷依據。
如果一定要以常見人群劃分,對蚊子的吸引程度由大到小大概的排列順序是:嬰幼兒、體胖人、孕婦及經期婦女、青年人、健康人、老年人、體弱人。經常化妝,身上香味四溢的女生(當然也有可能是男生)對蚊子的吸引程度和嬰幼兒不相上下。
除了以上這些因素,白天穿深色衣物也容易招蚊子。
對比自身,作為一個并不月半的O型血成人,我對蚊子的吸引力大概在于高體溫和過人“體香”(偷笑臉)了。夏天最大的習慣是去哪里都要帶著一瓶驅蚊水或清涼油,然而并不常常管用,蚊子一叮,皮膚上“大紅包”立現,癢得上藥都不管用,見到蚊子的第一反應常常是殺之而后快,顧不上它身上是流著我的血了。
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數人討厭的蚊子,在非洲卻還有別的用途——做蚊子餅,顧名思義,蚊子餅就是用蚊子尸體聚集成團,烤成餅狀的食物,據說這是非洲原始部落的傳統美食,也是他們主要的蛋白質來源,長這樣↓
看樣子我反正是吃不下了~
最后,民間盛傳O型血吸引蚊子,有可能是因為在中國,O型血人群是占大多數的,基數大,中招的數量也大,并不是具備科學驗證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