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愿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風中的紙屑》
大概一個月前的某一天,我興奮且堅定地關閉了朋友圈,決定過一段與世隔絕的日子。原以為會有關了開,開了又關的發作期,沒想到關閉朋友圈這事兒,完全沒癮。剛開始幾天,還會習慣性打開微信,可看到發現一欄沒有朋友圈選項了,也就作罷。幾次反復,后來幾乎忘了朋友圈的存在,以至于錯過了淘寶賣家的上新預告……
可見人們對于非極端情況的改變,適應性很強,關閉朋友圈這一行為也沒嚴重到需要克服天性的程度。
最近又聽說網上開始流行關閉朋友圈了,我無聊翻了翻自己的通訊錄,倒沒有一個關閉了的,看來我的朋友們都十分傳統。
▼
精美封面圖下大刺刺印著十字宣言:▽
該朋友暫未開啟朋友圈。
這足夠酷了。真的。
不過真正讓人佩服的,不是一言不合清空QQ空間、關閉朋友圈佯裝瀟灑的,而是那些發布狀態以年計、神秘莫測的真隱士——似乎遠遠站在圈外,擺出一臉本尊不和你們這些凡人玩耍的臭屁樣兒,讓人心生羞愧,手抖又多發了一條感慨。
我想純粹為了追求非主流式的標新立異占少數,大部分人關閉朋友圈的心理應該是以下幾種:
我們有幸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但不幸擁有不同的世界。工作日的早晨,下著很大的雨。你把一張打濕的褲腳的照片發上朋友圈,抱怨這該死的梅雨季什么時候能結束。轉而發現朋友圈化著精致的妝容坐在餐桌前的朋友露出愜意的笑容。配文:微醺的海風,美好的一天從豐盛的早餐開始~
倏忽之間,你覺得桌上兩只冰冷的菜包索然無味,全身被濃濃的自怨自艾包圍。此類對比多了,難免心中憋屈,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平民如你我,已心平氣和地接受人各有命的現實。這種冷不丁出現的血淋淋的刺激就像礙眼的絆腳石, 既然無法清理,那就繞著走吧。
朋友圈這場盛大的虛擬社交,讓人樂此不彼又疲憊不堪。你小心翼翼地給每一位朋友分組,還要考慮你們之間是否有潛在的共同好友。你精心塑造著在不同分組里的形象,或幽默的,或乖巧的,或努力的。你靠人設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有時也會擔憂被崩塌的人設反噬。久而久之,你自己都分不清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
可能那位度假的朋友也很辛苦,好不容易休個年假,跑到人生地不熟的國外,結果語言不通,迷路,被當地人坑,卻要裝作假期完美。從不下20張照片里選出一張角度最完美的,P圖,撰寫文案,等待點贊評論,回復評論,一條狀態前后最長可能得持續2~3天。
“用完就走”的微信仍然是個時間殺手。朋友圈像是為碎片時間而生的,等車、排隊、上廁所時,你機械化地刷著朋友圈(強迫癥還非得刷到上次閱讀處),窺看著屏幕里關系或好或一般的朋友近況。鑒于朋友圈評論不會提示,剛發了狀態的你甚至會每隔幾分鐘就點開微信。你好像上癮了,控制不了自己,開始越來越焦慮。事實上,焦慮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注意力分散。當你不再專注而把精力放在零碎的小事時,很容易感到碌碌無為、心情低落、自我評價降低。
熟人社交圈,就算憋到內傷,也不能恣意敲下SB。千人千面,總有些綠茶、圣母、雞湯們與你不對盤。但誰讓大家認識呢,你只能當個慫包,靜靜地滑過……這有點委屈。
▼
列舉了這么多朋友圈的罪狀,我并不是想說明只要關了朋友圈,你的生活就會改變。就像不是買了kindle,你就滿腹經綸了。很可能你只是增加了刷知乎和微博的頻率……【微笑臉】
而且關閉朋友圈之后,需要注意的是:
1、你仍然可以通過點擊自己的頭像,進入主頁發布圖文狀態;(純文字的不行)
2、你的狀態仍然會出現在feeds(時間線)上,只是不會收到評論點贊提示;
3、別人進入你主頁,看不到你的以往狀態,只顯示:該朋友暫未開啟朋友圈;
4、你可以通過點擊朋友頭像的方式進入她主頁,逐個翻看狀態。
▼
張小龍說:“好的產品應該用完就走。” 以微信的用戶規模和活躍度,這話怎么聽著都有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嫌棄。
因為微信規定不能訪問已關閉朋友圈用戶的主頁,顯示“該朋友暫未開啟朋友圈“, 導致有些朋友誤以為被刪除或屏蔽,引發尷尬。幾次下來,有些礙于情面被迫又重新開啟。由此推測,微信的產品經理是不樂意看到成規模的人關閉朋友圈的,因此在產品設計上對這類人群并不友好。
增加用戶活躍度和使用時長,這不難理解。現階段網民數量固定,短期內難有大增長,互聯網行業也早就過了只要把產品做出來就不愁沒人用的階段,促活自然就比拉新重要了。
▼
其實等關閉了朋友圈,你才知道哪些朋友是你真正掛念的,哪些朋友會來問你“還活著嗎“。離開了朋友圈的”點贊之交“,回歸一對一的交流,多了份真誠,少了份浮躁。
朋友圈加劇了焦慮的情緒,但脫離團體又產生了新的焦慮。大家都用智能手機了,你還用著你的老式摩托羅拉;大家都用微信,你堅持用QQ;大家或假意或真情地在朋友圈活動,你安安靜靜獨守著一畝三分地。漸漸地,你就在團體里OUT了。當然你可以用“你合群,所以你平庸”寬慰自己。
又或者,離開虛擬的團體,去現實生活中當個充實的人吧! 關閉朋友圈從來就不是目的,而是借此高效利用時間,深度體驗生活。
其實我比朋友圈里有趣多了,你要不要約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