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我國新課程倡導“研究性學習”,就是旨在打破分科主義課程的束縛,促進中小學課堂教學從“灌輸中心”轉型為“對話中心”的一種課程創新。
? ? ? 一、改造學生的學習方式: 當代課程改革的焦點
? ? ? 現行的學校課程存在三個“斷層”: 現行課程與社會、經濟、文化的斷層;現行課程與學生身心發展的斷層;現行課程與現代學科發展的斷層。借助不同層次的課程標準的驅動,改造學生的學習方式,勢在必行,亦是改革的焦點。
? ? ? 學習作為建構知識的活動,成為學生不斷質疑、不斷探索、不斷表達個人見解的歷程,成為群體合作的行為,成為團隊精神和群體意識發展的契機。
? ? ? 新課程中倡導的研究性學習作為一個嶄新的課程領域,擔負著改造學生“學習方式”的重任。它同世界各國倡導的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有異曲同工之妙。
? ? ? 二、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定位
? ? ?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問題解決學習”,是通過問題解決的方法發展問題解決能力的一種學習形態。其特質是: 開放式問題、真實性情境、漸進式解決、發展性評價。
? ? ?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跨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跨學科性”是其最大特點。它是一種超越了傳統的課堂、傳統的學科、傳統的評價制度,牽涉自然、社會、文化及人類自身的嶄新的課程領域。
? ? ?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基于學習資源的開放式學習,為學生開拓具有豐富資源的環境。它是一種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發揮社區和學校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
? ? ?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是“課程文化”的一場革命。研究性學習的立題應該符合三個準則: 理論準則、邏輯準則、實用準則。
? ? ? 三、研究性學習與課程行動研究
? ? ? 教育中的“行動研究”就是教師的“課程行動研究”,“課程行動研究”是作為課程實踐主體的教師在自然的教育情境中直接參與的一種探究活動,其特質可以概括為“參與、改進、系統、公開”。教師在課程行動研究中檢討教學過程的實際問題,并加以回應,以此改變自己的教材、教法,再加以反思、評價,從而改變對問題的先前理解,最終改進教學品質,也提高課程品質。
? ? ? “課程行動研究”有三個基本理念,即: 教師即研究者、課程即實踐、課堂即實驗室。
? ? ? 1、教師即研究者。教師既是國家政策的執行者,又是課堂層次的課程發展者,課程發展是教師的責任,教師要扮演研究者的角色。
? ? ? 2、課程即實踐。課程是一種實踐活動,課程研究行動應當從實踐的思考方式重新探討課程問題。課程是需要在實踐中加以批判性地驗證的假設,“課程行動研究”的主題是處理具體個案中的真實事件、真實的行動、真實的師生,比理論更生動、更豐富。
? ? ? 3、課堂即實驗室。教師的教學任務在于提出課程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幫助學生自己發現答案。課堂不僅是一種課程實施的場所,更是進行課程發展與教學實驗的實驗室,每一間教室都是教師試驗理論或方案的實驗室。
? ? ? 為一線教師提供專業支持,發展合作的“課程行動研究”,是新課程所需要的。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會為廣大一線教師增長自己的專業能力提供最廣闊的天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