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有一個奇怪的習慣,無論看什么內容的書總是會逐字逐句的讀,以至于效率極慢。但這里我所說的效率僅僅只是指讀書的速度罷了。
讀書其實不止是讀書,不是快速看完一本書后略知其內容一二,而是以自己的想法觀點代入其中,用想象力制造出有血有肉的畫面,看到作者融進字里行間的情感主題,聽見作者寫作時嘭嘭的心跳。
一個人用一天翻完了一本書,而另一個人用三天讀完了一本書,他們從書中所體會到的誠然是大相徑庭的。或許前者可以用節約出來的時間去看更多的書,但看下來的結果要么是對內容的記憶模糊,要么就是對作者思想的不透徹理解,速度雖快,效率卻低。這里的效率指的卻是讀一本書后對此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倘若你認為這樣完全是在浪費時間,那你大可不必這樣做。
用更少的時間翻完更多的書,盡管這樣從書中得來的啟示會淺會淡,但得到的成就更顯而易見。正如你向別人說:“我一天就把《瓦爾登湖》看完了?!睍艿絼e人的贊嘆崇拜和當你花三天時間細細品味端詳其內涵和深層次的理想會迎來大多數人的不解和鄙夷。
這其實是和季羨林所說的“大部分人總為了利益去讀書”是一樣的性質。你對世界越功利,世界對你越神秘,讀書當然也一樣。那些廣為流傳的成功學和厚黑學其實都只是以書本形式存在的錢利罷了。
書籍是作者用其思想情感澆鑄出的桃花源,你若慢慢伐舟細細觀察周遭,你便會看見那藏匿在林深草密處的光,推開水波撐船向里探去,才會遇見那令人稱奇的場景。反之,湖便只是湖,只是風景稍美,被水圍繞的地方而已。但愿意撐舟一探究竟的人不算少數,不然古時的那些經典絕唱早已被埋沒在人們被功利蒙蔽的冷漠中了。
被詳細解釋標注的文言文《論語》《楚辭》等,被翻譯成各國語言流傳于世的文學名著等都是人們讀書后留下的薈萃,也是人們聽見書籍作者的嘭嘭心跳后產生的共鳴。
讀書是知道書籍內容的過程卻不止是看過書海表面的圈圈漣漪就自滿而是潛入其中的聆聽和感悟。
讀書不止是讀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