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的《我的父親母親》,是我父母婚姻的一個寫照和一個縮影.那個年代對于愛情和婚姻家庭的影響有著那個特殊時代背景,而家庭對于孩子的成長有著一生的印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很流行,家庭確實是人的第一學習場所。人們是在家庭中學習和成長的,如果某些東西在家庭里沒有學會的話,社會就會來補充教育。作為特殊年代的村支部書記獨女,從小被百般寵愛的翠花,人到中年才開始被社會教導該如何尊重別人,然而這樣的教育是痛苦而又艱難的。
一般來說,人活到四十多歲,再來改變自己遵循了半輩子的處事習慣和思維模式是很困難的,可是翠花卻跌跌撞撞地做到了,并且是在沒有愛情澆灌的情況下。而她之所以能做到,與社會和家庭對她個性的塑造是有直接聯系的。
翠花的所做所為處處都反映了她強大的內心力量,這與個性懦弱、行事退縮、總是在害怕的秀蘿形成鮮明對比。
翠花不管不顧所愛之人的處境,就是那樣奮不顧身地撲進他家;在動亂的年代獨自上路去幫未來的公公討說法;面對想要非禮她的歹人,她豪不畏懼地反抗和呼救;理直氣壯地侵占公共空間,還自有一套邏輯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對那些穿著公家制服的人,她也氣勢洶洶地吵罵攻擊;對于時尚鄰居故意買漂亮衣服刺激她的做法,她非但不會受刺激,反而自信地批評是那女人的不對;對于人家把堂堂領導夫人當做農村大媽,她絲毫都不會自尊受損,反而極厲害地要求丈夫來接迎自己。
編劇的強大之處就在于,她給了翠花能這樣做的充分的理由。
她的家庭是八代貧農,在當時有著很高的社會地位,父親是當地的村支書,四十多歲才生了她,六個哥哥身強力壯,人丁又很興旺。諸多家庭因素合到一起,翠花差不多就相當于哨寨的公主——在家里是公主,在那個交通不便的村子也是公主——再沒有人能比她的地位更高了。除此之外,她還是鐵姑娘隊的隊長,身強力壯,健步如飛——人類安全感的來源之一,就是強健的身體。
從小被父母無條件愛的孩子,成年后會有極高的自尊感,在進行人際互動時有很多的內心力量。但如果自尊感過于高了,就容易傾向于自我中心和盲目自信。故事中,無論是翠花在愛情上的選擇,還是參與社會生活中的種種表現,將這兩個特點表現的淋漓精致!
雖然是一方土地的公主,可是翠花對生活有著自己的追求:做城里人。眼看周圍的同齡人都是像自己一樣缺少文化、舉止粗放的人,她就愈加渴望美好的自己——這是人的本能,當滿足了安全、尊重等基本需要之后,人會渴望自我實現。
可翠花一時間無法做到她想要的樣子,那么就愛一個想象中美好的人吧,于是就愛了陳志。陳志身上有她渴望的所有美好的東西:知識、文化、氣質、希望、高雅。
而馬慶升愛秀蘿,不過是愛那一份淡然的氣質,愛那脫離了凡塵氣的超脫。那是他所缺少的東西,也正是他所渴望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之后,他就可以那樣了。
翠花和馬慶升愛的,都是理想中的自己,而不是對方那真實的人。所以他們只懂得以自己的方式,狂熱地、不由分說地、罔顧對方意愿地,去付出、去愛。他們不在乎對方有沒有回應他們的愛,因為他們愛的是自己。只要自己的內心有回應,被滿足就可以了。
再進一步說,他們是在和自己談戀愛,而不是和所愛之人。說得更過分一些,他們其實從未愛過那個他們聲稱很愛的人。否則他們就會懂得認真去了解愛人的思想、性格和感受,然后去進入愛人的世界,理解他,以及尊重他——如果沒有這幾樣東西,那么根本就稱不上是愛,而僅僅是投射。
我想我的母親之所以不夠幸福,與她從小是家里的獨生女,爺爺又是革命烈士,驕傲,寵溺,紅色革命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密不可分!時代在發展,可她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用盡生命去爭吵,吶喊,去爭取自己一點點的尊嚴,忽略了要去尊重對方,了解對方!我的母親不知道如何與我的父親,哥哥,嫂子,我如何相處,在我的記憶里,只有她如祥林嫂般對我父親,哥哥的指責和不堪言喻的謾罵!而我的父親,雖沒有陳志一般讀書人的思想和包容,但我想在陳志和翠花無法溝通時的痛苦和糾結,我父親大致也是如此吧!
當然,我的父母這一輩子在缺衣少食的年代有過幸福,有過甜蜜,但在最終富裕起來的現代社會結局卻是悲哀的!
? ?我的母親這一生她是可憐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她用盡全力的愛是簡單的,粗暴的讓人心疼!我想,如果她能接受接受不夠完美的自己,結局或許就不一樣了?
電視劇里的結局很多人評論不夠圓滿,陳志和翠花沒有互相理解最后在一起!但我知道,那不是最好的結局,他們在已經過了大半輩子的時候,雙方選擇了放手,陳志去找了那個心神相通的秀羅,翠花也得到了地位平等的唐大哥!
而我的父親母親卻用另一種方式在另一個世界繼續過了下去!
我期望的是,我和你們都學會了理解,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