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令義解》條謂:“京城門者,謂‘羅城門’也。曉鼓聲動則開,夜鼓聲絕則閉。”而《瑤曲》〈羅生門〉條里就看到了“羅生門”取代“羅城門”的寫法:“九條(通)之‘羅生門’,正是鬼神所居者。”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感謝。)
“羅城門”何故作“羅生門”?原日文漢寫“城”“生”之譯,最原始意義是指設在“羅城”的門,等同于古時城樓之門,即“京城門”之意。“羅生門”與皇宮正門的“朱雀門”遙遙相對,貫通兩門間的即是整個京城縱軸干道的朱雀大路。公元七世紀后葉,平城京都的“朱雀大路”應與東晉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一樣繁華鼎盛,卻不想政治波云詭譎,如今皇家衰敗,平城京都內戰仍頻,民不聊生。興亡,百姓皆苦,活者苦于生計,死了被苦于生計。
于是,芥川龍之介筆下的《羅生門》“樂得狐貍來棲,盜賊來住,最后竟將無人認領的死尸也搬了進來,且日久成俗”。昏暗的天下著雨,一個落魄流浪的家將到此避雨,除了朱漆剝落的大柱子上蹲著一直蟋蟀,別無他人,就連朱雀大路上也空無一人。雨中過多的水分飽和著空氣,消極腐爛的氣息久聚不散,陰氣森森,一切恍若行將就木。芥川龍的開篇盡顯特色,陰沉氣氛撲面而來。
從申末下起的雨,到酉時還沒停,被雨淋濕的家將走投無路,他一面避雨一面思索明天——怎樣從無辦法中尋找辦法,擇手段便會餓死同死狗一樣丟棄至此,假如不擇手段呢?便是走當強盜的路。家將的“假如”使他提不起積極肯定的勇氣。
只想尋找一個安安靜靜睡覺的地方,家將爬上峻急的樓梯,見到了樓里面正如所聞的死尸,見到了點點松明燈光中正在一根一根拔女尸長頭發的老嫗。我初讀那“穿著棕色衣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老婆子”便覺得此婦等同鬼怪,在陰森中動作,來自地獄。
家將脆弱的價值觀長在他頻變的心理變化上,他在反感老嫗罪惡行動的當下定下了之前猶疑的答案,在選擇餓死還是當強盜中選擇了餓死。此時的家將在我看來頗為勇敢正直且明事理,雖然他早已忘了先前有過當強盜的念頭。他像手持尚方寶劍的正義使臣,雪白的鋼色把老嫗按倒在地,“在做什么,說來!不說,就殺了你。”亂世之秋,自懲犯罪者符合政治正確,家將瞬間觸發了正義者的角色定位,心中摒棄了熾烈的憎惡之心,充滿了得意和滿足。
老嫗的回答和烏鴉的叫聲一樣惹人生惡,“拔了這頭發呵,拔了這頭發呵,去做假發的”。家將的公吏之心被澆滅,失望之余那先前的憎惡便回到了心中。老嫗烏鴉般的桑音并沒有停,“我剛才,拔著的頭發的女人是將蛇切成四寸長,曬干了,說是魚干,到帶刀的營里去出賣的”。
家將冷然地聽著老嫗的話,左手按著刀炳,右手按著頰上那顆化了膿的大顆的面皰(芥川龍的這個象征意義安排的很是巧妙,有瑕疵的臉面和尊嚴,護還是舍,映射內心),那自心底生出來的勇氣是他在門下缺乏的勇氣,所以煩惱也隨之而去,餓死的念頭也煙消云散。“的確,是這樣嗎?”至此家將的心理變化完全結束,不管是陰沉的氣氛還是陰森的老嫗也都完成了自己的背景任務,家將的右手離開了頰上的皰,他放棄了遮掩丑陋的面皰,丟棄了生而為人的臉面和自尊,完全且真實地變成了一個利己者,一個強盜。
“不做,便要餓死,沒法子才做的罷,那就,我做的事也不覺得是惡事,明白這沒法子事的女人,她大概會寬恕我的。”老嫗的話家將懂了,他搶了老嫗衣服,把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做到教會徒弟餓死了師傅。家將心里也許重復著“不做,便要餓死,沒法子才做的罷,那就,我做的事也不覺得是惡事,明白這沒法子事的老嫗,她大概會寬恕我的”。
芥川龍的《羅生門》結束了,可爬在樓梯口,頭發白白的老嫗望著的外邊卻是一片沉沉的黑夜,這片夜里有個越界的家將。他從人性生存還是毀滅的困惑中轉化為了對人性的自我改變,老嫗成了他墮落的踏腳石。人類大部分的惡都可以說成以什么理由為基礎的利己主義者,比如,我作惡,我作惡的對象也是惡人,所以我做的惡可以被寬恕可以被原諒。
魯迅《狂人日記》里人吃人的社會在《羅生門》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死去長頭發的女人“吃”營里的人,老嫗“吃”死去長頭發的女人,家將“吃”老嫗,誰“吃”家將呢?冤冤相報無法了。
家將從一個普通人轉化成了一個利己主義者,他的墮落是芥川龍對人性的冷酷和殘忍的肯定,結尾絕望老婦望著的沉沉黑夜細思極恐,可怕值得反思——人性的本質予以懷疑,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還是死,如何生,如何死,這樣倫理道德的拷問,是芥川龍之介對“善”的呼喚。
在羅生門這個密集的空間里,芥川龍之介用冷峻的筆觸和簡潔的文字一步一步的鋪陳激烈的加劇,呈現出完整且值得深思的作品。大悟無言,唯沉默是最高的蔑視,芥川龍之介把結局留給了那片黑沉沉的夜。他借以控訴社會的黑暗與現實的丑惡,他的筆同魯迅一樣懷著萬鈞力,若不能力挽狂瀾,便直刺人心。
羅生門前魑魅魍魎,陰森可怖,小心。
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首尾兩句皆出自佛家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