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圣誕節了,商場里又該響起“叮叮當、叮叮當、鈴兒響叮當”歡快的圣誕之歌。小朋友們又在開始期待著能否收到圣誕小禮物,小伙子們開始把精心裝扮的蘋果包成一個禮盒送給心儀的姑娘,那些虔誠的基督教徒們也會來到教堂開始彌撒禱告。上了年紀的一雙老人坐在陽臺上觀望著街上的一切,這一切是多么的和諧,安寧。
多少年來,圣誕節已經成為了商家發動消費的一種噱頭,當然還有萬圣節的掩面舞會,情人節的浪漫晚餐。這些節日已經成了我們年輕人的盛典,商家賺取高額利潤的救命稻草。
曾起何時,我也為其感動過,我也為其悲傷過,只是僅僅因為這個節日引發的種種跟節日可能并不相干的事兒。現在,我們漸漸的成熟,開始遠離那些喧囂的人群和鼓噪的慶典。開始學會用頭腦去思考人生,用我們的意識去分辨是非。
百度百科里記載:
據說耶穌是因著圣靈成孕,由圣母瑪利亞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夢中曉諭約瑟,叫他不要因為馬利亞未婚懷孕而不要她,反而要與她成親,把那孩子起名為“耶穌”,意思是要他把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當馬利亞快要臨盆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務必申報戶籍。約瑟和馬利亞只好遵命。他們到達伯利恒時,天色已昏,無奈兩人未能找到旅館渡宿,只有一個馬棚可以暫住。就在這時,耶穌要出生了。于是馬利亞唯有在馬槽上,生下耶穌。后人為紀念耶穌的誕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為圣誕節,年年望彌撒,紀念耶穌的出世。
后歷史學家在羅馬基督徒習用的日歷中發現公元354年12月25日頁內記錄著:“基督降生在猶大的伯利恒。”12月25日本是波斯太陽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誕辰,是一個異教徒節日,同時太陽神也是羅馬國教眾神之一。這一天又是羅馬歷書的冬至節,崇拜太陽神的異教徒把這一天當作春天的希望,萬物復蘇的開始。基于此原因,羅馬教會選擇這一天作為圣誕節。這是教會初期力圖把異教徒的風俗習慣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后來,各教會逐漸接受了這一事實,開始在每年的12月25日紀念圣誕。
圣誕節總是美好的,年輕人們總是歡樂的,這種和諧似乎對推動經濟來說并不是一種壞事。不過,我們也開始被種種意識形態的東西左右著,這種左右越來越明顯。各種不懷好意的目的參與其中,可能似乎超過了一場戰爭,這戰爭叫做“文化入侵”!這種入侵以至于我們的年輕人忘記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忘了我們是誰的子孫。
傳統的戰爭我們勝利了,但是在這種文化入侵上我們也并沒有敗過。中國人的魂這不還在那兒嗎?漢人的春節,藏人的新年,彝人的慶典,維吾爾族人的禱告,這似乎沒有變化吧?根治于祖祖輩輩內心里的那種虔誠和祭奠,讓我們那些登高插萸盼團員,吃餃子賞花燈,吃粽子賽龍船的風俗還依然存在啊(有些西方國家甚至組織龍舟隊參加我們國內的龍舟賽事)。
圣誕節不單在我們國家發展興盛。在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瑞士、丹麥、智利、挪威、荷蘭、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都有它自己的存在形式。每個民族的文化起源,造就了它的文化發展方向,不是單單的一味抵制就可以達到效果。
我們需要認清自己,正視歷史和文化起源。我們不能單純的為抵制而抵制,我們必須要讓年輕的一代人知道這個歷史的淵源。我們應該去推崇我們的文化內涵,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也是一個智慧的選擇。我們要引導國民的素質走向,現如今的人民素質已經不是那種你指東他就往東走的時代了。現在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一個文化空前繁盛的時代。
再也不想看到朋友圈,微博,自媒體上那些人云亦云炮制的抵制短文了。那些手段似乎極其無用而又顯得蒼白。你的那些所謂愛國就要抵制外節的觀點實在是站不住腳啊,連一個五歲的孩童都可以把你問倒,這么拙劣還是不要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