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你去拜年了嗎?有人向你拜年嗎?
說起拜年,各地有各地的習俗。就算是在同一個地方,隨著年代的不同,拜年的方式方法也會有很大的變化。
我出生在福建省泰寧縣的一個小鄉村,從記憶開始,七十年代到現在,四十幾年間,當地的拜年習俗在不知不覺間就發生很大的變化。你要說哪年開始變化的,還真說不清。
七八十年代,大家生活水平還不高,平時也沒什么好吃的,特別是對于我們農村來說,平時要想吃點肉什么的,也沒地方去買,只有等到五天一次的圩天,鎮上(當時也叫公社)才會有肉買。
平常家里招待客人一般都不會有什么葷菜。如果是至親的,或者很重要的客人,家里就會殺個雞或殺個鴨什么的,一般情況能給弄兩個蛋吃就算是奢侈的了。
一般人家里都會養一兩頭豬,過年殺一頭,除了過年吃的,就把剩下的肉做成臘肉,基本要吃將近一年。然后把豬油熬一下,裝到壇子里,也是要吃一年的。如果不夠吃就吃茶油或菜籽油。
有點跑題了,言歸正傳,下面來說拜年。
春節過了,一般初三開始到元宵這十幾天是專門用來拜年的。拜年是男人們的事,而女人們則必須呆在家里,接待前來拜年的親戚朋友。
有些親戚的年是必須要拜的。比如:岳父母家,舅舅家,姑姑家。拜年還講究禮尚往來,你來了,我也要往。誰先來,誰后去也是有講究的,如果該先來的沒來你就去了,會讓對方覺得失禮。
你家來客人了,村子里的鄰居都會來請他們去吃點心。如果你去一個比較大村子里的親戚家拜年,你就會一整天都處在吃點心的狀態。首先會在自己親戚家里吃,然后隔壁鄰居就會一個接一個地請你去家里吃點心。吃的東西也大體相似,一般是過年吃的紅燒肉、雞肉、豆腐、魚之類的,還會有自己家里釀的米酒。然后,主人一定會煮上一碗米粉,這在我們那兒寓意著長長久久的意思,無論如何,你是一定要吃上幾口的。
這拜年,肯定得帶上禮物吧。受經濟條件和物質供應的限制,那時的禮物也很簡單,一般就是一包冰糖。重要的親戚包個一斤,一般的親戚就包個半斤到一斤不等,糖包上還要貼上一塊紅紙。如果你親戚是個大家族,你得用籃子挑一擔糖包去。
因此,每到年底,那時的人們都要到供銷社去購買足夠的拜年用的冰糖。其實,包過來包過去,那些糖最后也基本上會回到自己的家里。
拜年時,大人們一般會帶著家里的小孩一同前往。小孩們也愛去,因為,如果有小孩來拜年,親戚家一般會準備一個雞腿給小孩子吃。因此,那時過年,家里一般要殺六七只雞,只有這樣,才有足夠的雞腿供前來拜年的小孩們吃。如果小孩來了,你拿不出雞腿,又擔心別人說你小氣。這可是關乎面子的事。
現在拜年已經與原來不同了,從什么時候開始改變的我也記不清了,或許就是這樣一年一年慢慢變過來的,不知不覺也就適應了這些新的變化。
現在的拜年,似乎更象是完成任務。形式還在,但內含卻完全不同了。
首先,糖包換成了紅包,簡單了。重要的親戚100元,一般的60到100之間不等,不用挑糖包了,只要口袋帶上足夠的錢就可以了。
在那個交通基本靠腿的年代,你一天也基本只能去一個親戚那兒。而現在,開個車,至少也有摩托車,一天可以跑五六個親戚家都不是難事。
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也不缺少吃的,拜年每家吃點心的習慣也沒了。到了親戚家,就是喝個菜,聊聊天,問問家里的情況。因為不吃點心了,隔壁鄰居家也不用去了,沒事的話,半小時就走了。說是拜年,更象是走個過場,說明我來過了。用“到此一游”或許也恰當。
時過境遷,現在拜年的習俗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形式還在,但內涵卻沒了。
或許,在不遠的明天,連這個形式都還會發生變化。比如,打個電話,聊個視頻,說句過年好,問候一個身體健康,就算是拜過年了。
做為春節的重要習俗和禮儀之一,我還是希望拜年這個儀式能夠保持下去。如果什么都可以省略,什么都可以簡化,那春節的傳統文化也就慢慢沒了內涵了。
#年紀大了,你還會回老家拜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