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工作日一樣地在早上六點醒來,不一樣的,是沒有起床。想著在床上看會書,不想又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再次醒來時,明亮的陽光已經照到我的床頭,看看手機,9點了。女兒竟也起床了,正在陽臺上弄著什么。這有點出乎意料。
妻子在醫院工作,沒有周末的概念,早已上班去了。廚房電飯煲里煮著粥,煤氣灶上小鍋里有煮好的雞蛋,都是妻子上班前弄好的。冰箱里有昨天買的饅頭。喝粥,就著咸菜,吃雞蛋,吃饅頭,和女兒這樣簡單地吃過早飯以后,她進她的房間學習,我到陽臺的陽光下讀書。
讀書的是《廣欽老和尚開示錄》。這本書是我前幾天在蘇州旺山上的寶禪山寺里拿的。那里有一個小圖書館似的房間,里面放著很多佛學方面的書籍,供需要者免費取閱,我拿了兩本,還有一本是講解《了凡四訓》的。
讀著《廣欽老和尚開示錄》,我在想像著老和尚的一生歲月。老和尚的一生,九十五年的歲月,于人而言,算是漫長的歲月了。這如許多的歲月之中,大部分都是孤寂的修行。曾有十三年的時間,一個人在山間洞中,打坐修行,與虎為伍,與猿同食,從人世的社會完全轉到了自然之中。這十三年的歲月是如何一天一天的過去的,只有老和尚自己知道。俗世庸人很難想像得到。佛家講入定,講三昧,皆是求得一念全無。人自詡高于其它動物的地方就是思考,老和尚雖未讀過多少書,這十三年中肯定也是想了很多。一人獨處山中,所聞皆風聲,所視盡草莽,能與自己對話的,開始的時候也只有自己的心了。日日觀心,求證菩提,最終的境界當是與山中草木鳥獸皆可共語。俗世所傳的老和尚在十三年的獨處修行中使猛虎皈依使猿猴送食,其中真假,亦無所證,亦不可證,相信就是有的,這個世界,什么樣的事都可能發生。
十三年后,老和尚再入人世,是帶著度眾生的心愿來的。據說老和尚已證悟。老和尚是如何證悟的,世人無處得知,亦無力得知。境界不到,是無法理解的。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謂禪定,所謂三昧等,俗語說就是一念全無,但這種的一念全無,肯定和石頭的無知無識是不一樣的。這應該是一種否定之否定后達到的境界。是思想的最高境界,或者說是高于思想的東西。人皆能思考,這無足為奇,但通過思考,最終所達到的“不思考”,就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做到的了。以我的理解,佛的最高境界“入定”,應該就是超越思考的一種“不思考”。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人世的理,想來都是相通的。
有過這種“不思考”的禪定境界后,再來看人世,看人生,看人,想來都是不一樣的了。完全的慈悲之心也許就在這個時候產生,看到的都是苦,所以老和尚要來人世度眾生。老和尚的一生,大部分是山中歲月。如果讓紅塵中的飲食男女來過老和尚這種孤寂的山中歲月,估計大部分人都是不愿意的。但是,當紅塵中的飲食男女們在俗世的燈紅酒綠中感覺累了的時候,感覺困惑了的時候,卻都想起了老和尚,想起了山中歲月。當這些紅塵中的迷途男女來到老和尚面前的時候,不知道老和尚看著這些人是怎樣的心情。
這是兩種人生的碰撞。老和尚的山中歲月在凈化著滾滾紅塵。老和尚的山中歲月中一定也是有苦悶困惑的,但那苦悶困惑在日日觀心中隨著山風流云散盡了,只剩下靜謐自然,只剩下老和尚一顆安靜的心在歲月中安然。
就這樣想著老和尚的一生歲月,我又想到了我自己。像這樣一個清閑的周末,從睡夢中自然地醒來,和女兒一起吃飯,然后讀書。中午又躺在陽臺的躺椅上,在暖暖的秋日陽光下小睡片刻,醒來時原本湛藍的天空卻又布滿了云朵。然后去菜場買菜,然后做晚飯……這一切,和老和尚的山中歲月相比,有什么不一樣呢?老和尚的那種山中歲月和滾滾紅塵的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呢?我想,應該是心,那顆讓我們或悲或喜的心,心,是我們悲喜的根源。如果我的心能和老和尚一樣安靜超然,那我的這種世俗歲月也即是老和尚的山中歲月。
生活在山中的老和尚不會羨慕紅塵的繁華,而生活在紅塵中的我們卻會在某個時刻羨慕山中歲月的靜好。這其中的關鍵是人心。說到底,我們都活在一顆心里。心靜,萬事靜;心動,萬事動。人生所有的修行,最終都是指向人心。
我們都經受著一樣的歲月,但我們的心各不相同。細細想來,我們的心不外三種狀態:最下者是無心地活著,人世之大惡者當屬此類,他們沒有心,無須多言;居中者有心地活著,紅塵中的飲食男女大率如此類。他們或悲或喜,心是動的。最上者亦是“無心”地活著,但這種無心和最下者的無心是完全不同的,這種無心是否定之否定之后的無心,老和尚們當屬此類,他們無悲無喜,心是靜的。
《心經》中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究竟涅槃的前提是心無掛礙。但人世中有多少讓人牽腸掛肚的東西啊,所以,這“無掛礙”三個字確是很難做到。所以,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是俗人。能達到像廣欽老和尚那樣境界的,畢竟是少數。
人生最重要的是有一顆安靜的心,讓自己不悲不喜。只是在對安靜心的追求中,也許,我們永遠只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