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太看電視劇,但是經常聽別人議論提到,熱播的生活劇里,常會有個彪悍任性又霸道無理的婆婆人設。
真是如此,這得多審核審核,別誤導了那些還未進夫家的待婚女孩們,就像偶像劇看多,以為灰姑娘總會有個白馬王子來迎娶。
這是白日做夢,也是把小占比的案例無限放大,現實中,沒有絕對的應該是怎么樣,也沒有絕對的就是怎樣的結果。
你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也會遇到千奇百怪的事,但是,人心終究是肉長的,如他不是個作惡多端,十惡不赦的壞人,以誠相待,終究會獲得你想要的真心相待。
口說無憑,說說我自己。
結婚八年,和婆婆處著第九年,吃住在一個屋檐下,除了,偶爾的出差出門,幾乎天天照面,白天晚上亦是如此。
婆婆也是媽,剛進這個家,角色便開始了轉化。說真的,稱呼上,原來叫“阿姨”一下變成“媽”,還真有些不習慣。
好在性子開朗,又愛說話,沒幾日,便不再變扭。
起初,感覺到婆婆還拿自己當客人一樣對待,吃飯會叫我多吃肉啊,要吃飽啊,也從沒叫我幫忙做啥,當然現在也如此。
不同的是,那個時候,我還真的把夫家當成自己娘家了。因為在娘家,本來就很少做家務的,幾乎沒煮過飯,偶爾要幫忙洗碗掃地啥的,我爸或我弟總會搶著干。
不是小姐脾氣,可能因為手笨,很少讓我參與家事,惡性循環,動手能力越來越差,甚至認為這些家務事,家里有長輩操持就好。
所以,很多時候,都是一完吃飯,就溜回自己房間。除了應付自己和老公的衣服清洗,樓上的衛生打掃,其它的,幾乎都不管,也不聞不問。
02
日子一長,老公發話了,他母親勞累一輩子,現在兒子結婚了,也該有人分擔一點。沒說我懶,不會干活,但是,當時聽了,就覺得刺耳。
年輕容易沖動,甚至憑著自己的臆想去判斷事情本來的樣子。
“是不是嫌我沒用?”、“嫁過來就是為了干活?”直性子的我,一連發問,還覺得委屈。
老公平日話少,但是話都會講到點子上。
幫我分析了一番,講到,父母終究會老,做不動,以后,我也是要做長輩的,總不能以后天天外面吃或叫餐。又加上一些恭維鼓勵的話,“我媳婦善解人意又聰明,哪有什么學不會的。”
最終,他的建議,我接受了。不會煮飯,可以幫忙抬菜,洗碗,有空,還可以進廚房,看看婆婆是怎么煮,一邊問,一邊學,還能增進交流。
的確,這是個好法子。
既減輕老人家的家務量,也讓我的廚藝有所長進,而且還發現煮飯蠻有趣的。
這是我作為媳婦的心態轉變,特別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原以為,嫁過去,所謂的幸福,就是和在娘家一樣,好吃好喝,不用干活。這個意識是錯誤的。
相反,結婚,是第二次成長,讓你真正獨立。在這個新環境中,重新學習,包括生活技能,為人處世,還有之前一些壞毛病,進行修正。
而這些年,也證明了一個事實。婆婆并非想讓我多干活。一日三餐,幾乎都是她一人煮,包括節日,一桌十幾個菜的時候,也如此。
最感動的是,她知道我愛吃稀飯,一年365天之中,偶爾10幾次換面條、湯類,其它時候都是早早起來煮熱稀飯。
我還有個習慣,每次去市里開會,當天傍晚或晚上趕回來時,胃口總是不好,她總會特別記得,給我熱稀飯,還搭配暖胃的姜末一起煮,那兩三碗姜粥下肚,一身的疲憊瞬間趕走,同時,也品到了濃濃的母愛的味道。
03
一直認為婆婆和親媽還是有區別的,包括到現在也是這種觀念。畢竟兩個人之前沒有任何的交集,相互的了解,總是有限的。
所以,和婆婆相處的時候,還得小心翼翼,至少得保持對長輩起碼的尊重。對親媽撒嬌,任性,這些完全不能用上。
不過,日子久了,原形畢露。直性子又嘴快,時不時也會頂撞,要不就是話語直白得有點帶刺。
好在,婆婆和我都屬于那種不記仇,氣當時出完,第二天就沒事的。只有過一次爭吵,鬧得不開心,當天傍晚,帶娃出去吃飯,到晚上要睡時才回來。
這事,老公相當重視,又發揮他的調解智慧。一方面說婆婆,觀念陳舊,有時死腦筋,也當面指正她了,另一方面,說我,性子還是急了點,畢竟是長輩,也要顧及她的面子。
細細想來,的確有理,自己也有錯。
本來還想著第二天,怎么開口和解的,沒想到,婆婆和往常一樣,主動叫我吃飯,我們就這樣搭起話,根本沒提昨晚的事,似乎都沒發生過。不需一句“對不起”,也不需“其實是這樣”的解釋,就和好如初了。
相處久了,彼此都知道彼此的性子,很多時候,只是逞一時之快,心里并非是不敬,更別提惡意。
少一些鉆牛角尖地把摩擦放大,多一點站對方考慮,便啥事都化成泡沫。
兩代人本身就存在觀念不同,再加上性情、喜好不同,即便不是和婆婆,換成普通的路人阿姨,要一起相處,都得花上心思的。
日常的小交鋒,依然會有。
比如,我愛吃芭樂,她總說,這是世界上最臭最難吃的水果,恨得不行。
又比如,她總喜歡把當天剩的肉菜,舍不得倒,放了又放,結果發霉了,還是我們偷偷倒掉,指正多次,這樣對身體不好,她聽聽后,還是照舊。
04
只是,我們都會緩和語氣,嘮叨歸嘮叨,提醒歸提醒,過后,誰也不會較勁,剛才誰又對自己大聲小叫,指手畫腳的。
因為,處久了,都知道是各自的習慣,改是難改了。但是,懂得對方的出發點,所以想說的,要說的,還是繼續。
所謂的交心,往往是由一兩件特別的事情點燃。
一次是,婆婆去泰國旅游。農村老太太出國門,可是大事。大舅(婆婆的一個弟弟)當時提到,他們幾個姐弟一起去泰國旅游。她還猶豫再三,怕沒人煮飯,怕家里的雞沒人喂,還怕影響我的工作。
我知道后,就跟婆婆說,難得機會,一定要去,家里,我都可以顧好,還給她一千元,讓她玩得盡興點,想買什么買什么。
沒了后顧之憂,一個星期后,婆婆回來,竟然給我們帶了不少禮物,特別是我,有布藝包、草藥膏、手工皂、榴蓮糖。
她玩得盡興,而我,收到禮物,也是開心得很。
這趟旅游,真的很值。
因為,我還發現,自這次出行后,婆婆會更主動跟我講一些她的所見所聞,甚至對于我們年輕人的一些想法,特別是投資類的,都能理解過來。
思想上,瞬間提了個檔次。果然,走得遠,眼界也高了。
另一件,則是生二胎的時候。當時,還在月子期間,婆婆就和我談了產假后的想法。那時,她的身體也不大好,而我,工作照常,大寶的學習也要顧。
我也是開門見山,提出,如果她能幫忙帶,我這邊努力工作,每個月另外給她幾百元。如果,實在不行,孩子肯定是第一的,我就在家帶娃。
結果,婆婆二話沒說,讓我專心工作,放心她帶娃的話,就交給她。她是孩子的親奶奶,能不放心嗎。
于是,兩人想法達成一致。
老人家并不想要那幾百元,其實也就三百元,很少,少得,買個幾次肉就沒了。
但她心里舒坦,知道她在孩子心目中,還能發光發熱。
05
婆婆沒有自己的收入,平時很節省,吃穿不大講究,也很勤勞,除了帶娃煮飯,還養了十幾只雞,屋前屋后,種各種蔬菜,甚至還有一小丘水田,也不閑著,種了糯米稻。
老人家也想為這個家出力,分攤。
這也是,這么多年,作為兒媳的我,慢慢體會到的,總以為,她不曾生養我,哪有什么母親對孩子的愛。沒有太多話語的表達,全用樸實的行動進行著。
我能做的,很有限。家務活盡量主動多做,包括不擅長的煮飯。孩子大了,婆婆要休息時,讓他們不要打擾她。
每逢過節,也是另外會再給個兩百元意思一下,春節前的年底,包上一千元作為過年費用。錢不多,真的不多,我的工資也不高,每個月二千多。僅僅為了表達一片心意。
婆婆都清楚,有時,會開玩笑說,她兒子都沒這么好,每個月記得給。我總會應道:我是工資的手機短信到了,所以不會忘。
有時,她還會體諒地說,如果手頭緊的,可以不用給的。我總笑笑,哪能呢,老媽,你得保佑我發財,月月有。于是,兩人哈哈笑。
原來,我們都可以開玩笑了,還可以坐一起聊天。
婆婆最愛講她小時候的事情,還有她孩子們小時候的事情,有些,甚至重復了好幾次,但我總會認真地聽,就像是第一次聽。
有時,我們還會討論電視劇的情節,比如,有段時間,都很愛看《普法欄目劇》。你一言,我一句,跟評委交流點評意見似的,連一旁的老公都奇怪,這兩人竟然有共同嗜好。
因為我知道,婆婆只是想找個人聊天,可以毫無顧慮,打開話匣,哪怕是回憶過去,傷心得落淚,又或是,半懂不懂地,有點搞笑,都沒關系。因為,她知道,媳婦不會真的嘲笑她,也不會怪責她。
婆婆也是媽,真的沒錯,只要你真心相待。
她是你結束單身后,指引你、幫忙你再次成長,讓你的人生之路,更上一層樓的良師益友。
只要你愿意相信,只要你坦誠相待,多些交流,多些理解,一定也會有此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