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在博客來看到這本封面覺得有趣極了,終于買到手了!臺版書就是麻煩一點,但收到還是很心水。
《讀古文撞到鄉(xiāng)民》
作者是個大學中文系的老師,蠻年輕的,他采用網絡語言,也就是PTT鄉(xiāng)民的靠背語言,來諧擬經典文本。
他說他要試圖探討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古典文學著作,到底還有沒有足以回應現代議題的可能性。
不僅僅語言上的網絡化,解讀上也更貼近當代生活:文藝青年的小農樂活方式的流行、死刑存廢的儒家解讀視角、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的居住正義……
“當前我們遭遇的悖論,困境或者難題我。歷代的鄉(xiāng)民們可能早已經歷過一輪了。他們身處暴亂的年代,面對憂患的不安,或酸諷或反串,或抵抗或妥協。他們或許有異于我們的執(zhí)著與風骨,也有與我們一樣的猶豫和懦弱。”
古人的世界難以想象,尤其對照到現今社會,宏大敘事和歷史發(fā)展我們學過,但某個夜晚因某件事情而糾結的困頓是我們不曾帶入思考的,這段話很好地詮釋了我對這本書感興趣的原因,也就是購買理由,策劃把文案提煉得很精彩,太值得學習了!
“沒有誰該為了自己的認同而道歉?!?/blockquote>標題就這句話。我們太需要別人認同自己的認同,進而不尊重彼此的認同。每個個體是不一樣的,世界是多元化的。這是集體主義留下來的后遺癥,我們要大家都一樣,也以為大家都一樣,結果發(fā)現不是,很崩潰,然后對異己者群起攻之,直到消滅不同的認同。
和諧,不是所有人思想價值觀認同都一樣,而是知道我和你是不一樣的也彼此尊重對方。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而我們始終擁有表述的權利,即便異間之間充滿矛盾針鋒,但它們是如此激昂,如此坦率。這可能才是我們所謂的言論自由的真正價值。我們暫時沒有,尤其最近,不予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