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得到這個問題答案,我們需要先進行反向思考:一個人為什么會不沉穩?
一個人他不沉穩的核心原因,本質上在于這個人他不能夠控制自己即時性的沖動、想法、和情緒。
「沉穩」這樣一種人格特質,它最主要的體現,就是一個人在生活中,大多數的時候他都是不著急的,他會對待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深思熟慮之后,再做出決策、給出回應。
反之,“不沉穩”的主要表現,就是一個人容易著急,特別容易被自己本能的下意識反應和情緒所控制。
人如果遇到了危險,本能的第一反應都是焦慮和恐慌,只是有的人他會無意識的順著自己的情緒就做出了反應,而有的人則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本能沖動,他能夠脫離自己的習慣性的反應模式,跳出來使用理性去做思考。
因此,沉穩與不沉穩,這兩種不同的性格,其核心的區分標準,就在于一個人是否具有不被自己的本能沖動控制的能力。
我們要如何擁有這種能力呢?
其實最重要的,首先在于我們要先建立“我要控制自己的本能沖動”這樣一種意識,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價值觀。
你是否具備“自我約束”的意識,這是你能否約束自己的前提條件。
之所以說“自我約束”與否也可以稱之為是一種價值觀,是因為這背后涉及到了一個人隱含的對于「快樂」這一概念的定義。
在這里快樂這個概念不是僅僅指代快樂,也指代幸福、意義感、自我實現等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概念。
我們可以將「快樂」分為兩個大的類別:「即時快樂」和「理性快樂」。
「即時快樂」指的是在每一個當下,我們產生的欲望和沖動得到了滿足的快樂;
「理性快樂」指的是一個人進行了理性思考之后,認為是能夠更持久、更安全、負面效果更低的快樂。
你現在想喝酒,你直接就喝了,于是你獲得了即時快樂的滿足;
你現在想喝酒,但你認為喝酒會損害你的智力和情緒感受,于是你沒有喝酒,因此獲得了更好的身體素質與更清醒的頭腦,這令你能夠具備更好的應對日常生活的能力,于是你獲得了理性快樂的滿足。
假如在一個人的頭腦中,他對于快樂的定義就是即時快樂,那么他就任由自己被一個又一個、接連不斷的短期欲望所驅使,他會認為滿足自己隨時冒出來的任何沖動是沒有絲毫不妥的。
哪怕他客觀上也知道,似乎很多時候滿足自己的即時沖動會有一些壞處,但是在他的價值觀中,這并不會是一件“錯誤的”、“需要自我約束”的事情。
但如果一個追求的是理性快樂,那么這樣一種對于快樂的定義,就天然的帶有一種自我約束的屬性,因為多數時候,我們即時性的沖動,和我們的長遠利益是有矛盾的,你如果想要獲得長遠的利益,那么自然而然的就需要對即時性的沖動加以克制。
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么一個不沉穩的人,他會說話不經大腦,他為什么總是容易沖動行事,他為什么總是會在沒有獲得充分信息的情況下就急于做決策。
他這些所有一系列類似性質的行為,都是因為他追求的是即時性的滿足:
我現在大腦產生了一個想法,那我就是要把這個想法給說出來,這樣我就爽了,我不想去思考說了這句話之后會有什么后果;
我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就著急的做下一個決策,是因為信息不充分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充滿焦慮的,此時盡快做出一個決定然后幻想這個決定能夠解決問題,能夠盡快的平息我短期的焦慮,這樣也能令我盡快獲得情緒的平復。
?
一個人要從不沉穩變為沉穩,必須要在他的價值觀中產生一種根本性的變化——他開始將理性快樂設定為是自己為人處世的根本原則,他追求長遠利益的達成。
同時,他還需要愿意忍受即時沖動不能得到滿足的痛苦。
最后,他愿意在行動層面,也作出對應的改變。
在認知行為療法的視角中,行為在維持或改變心理狀態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持續重復的行為會被固化為一種習慣,也會形成心理上的慣性。
因此,也許你在認知層面,完成了價值觀的改變,你意識到了應該以長遠利益作為決策的依據,也愿意忍受即時沖動不能滿足的痛苦,但是舊有的行為模式不改變的話,那么你還是會繼續維持過去的那樣一種急躁沖動“不沉穩”的狀態。
?
外在行為層面的改變,主要在于放慢你的講話速度和做事的速度上。
不沉穩的人往往講話走路做事都是風風火火的,他講話會不經深思熟慮就脫口而出,語速往往也會非常快,做事的時候恨不得馬上把事情做完從而可以盡快結束然后再去做下一件事情。
在講話和回答別人之前,不要急于把你大腦下意識形成的語言脫口而出,而是讓自己先思考3~5秒鐘;
在講話的過程中,也要放慢你講話的速度。
關于這一點,可以多看看國家元首的講話視頻,學習和模仿他講話時的儀態。
最后還有一個特別實用的技巧,就是在于習慣性的深呼吸。
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無意識的保持著淺而急促的呼吸,但如果你有意識的練習讓自己的呼吸習慣總能夠保持是悠長的,就可以激活你的副交感神經系統,令你變的更鎮定,更不著急。
因此總結而言,一個人想要變得沉穩,關鍵在于他要能夠令自己的理性思考的能力,獲得發揮作用的時間和空間。
外在的講話和行動的放緩雖然只是沉穩的表象,但是它具備一個非常關鍵的功能:給你的理性思考的能力留出發揮作用的時間。
人如果長期持續的容易焦慮、容易著急,那么他不可避免的會總是任由自己被即時性的沖動所控制,壓根就沒有機會發揮理性的思考。
而價值觀的切換,即將你對“即時快樂”的追求,轉變為對“理性快樂”的追求,這才從你的心理內部,創造出了你的理性思考能力發揮作用的空間。
人的心理動力源于我們的無意識,無意識是龐大而復雜的混沌意識,人進行自我反省,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令無意識這個混沌龐大的東西能夠被我們看的更清楚,這樣我們才能夠知道自己的動力是什么,這股動力會驅使我們駛向何方。
追求“即時快樂”的動力會驅使我們駛向混亂無序的生活,追求“理性快樂”的才會令我們駛向清晰有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