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想不想擁有一百條裙子?”
四天前的早晨,當馬玲將56本《一百條裙子》捧進教室,這樣問孩子們的時候,有幾個女生怯怯地舉起了手,而更多的孩子竊竊地笑著,不敢或者不愿意舉起他的手——尤其對男孩而言,這個問題似乎問得有些“古怪”。
四天后的上午第二節課,下課鈴聲響起,當我將最后一張PPT播放完畢,再問:“你想不想擁有一百條裙子?”教室里,所有的孩子齊刷刷地舉起了手。
因為通過這個故事,他們已經知道,擁有一百條裙子,也就意味著擁有美麗的心靈,擁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擁有描繪明天的能力。
02
其實遠遠不止這些啊,這本薄薄的書里,有著遠比這個簡單的結論更豐富的東西。
在昨天準備這堂課的時候,我對寅年和杜濤說,其實對一般老師而言,無法講透這本書,就不必強加解釋,只要在班級里設立一個“旺達節”,每年到這一天,大家拿出這本書,再讀一遍。這樣一年一遍讀下去,藏在情節深處的那些令人感動的東西,就會一點點地浸潤到他們幼小的靈魂里。
在這堂課上,我反復追問的,并不是“你想不想要一百條裙子”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在課堂的結尾,只是為了與最初閱讀時的問題聯成一個完整的回環。
在課堂上,我反復追問的,是“你究竟是誰”——你像旺達?瑪蒂埃?佩琪?或者老斯文森?
“你喜歡誰”和“你像誰”,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可讀者——尤其是這些孩子們——總把它們搞混。
03
在我們,包括孩子們的心里,自己的形象一定是那個最完美的主角,那么既然旺達是《一百條裙子》中最后獲勝的主角,那我就喜歡她吧,那就是她吧。
可是,我們真的像旺達一樣,身上穿著舊得褪色但依然潔凈的裙子?像她那樣,有一個古怪的、被人嘲笑的名字?坐在教室的角落里,而在那里,原來只屬于那些最調皮的男生?為了一個無法滿足的女孩的夢想,向同學“撒謊”說自己有一百條裙子?或者,我們真的像她那樣,在輪到自己朗讀課文的時候,讀得那樣艱難,甚至,不敢發出聲音?還有,經常地,被那些驕傲的同伴奚落,嘲弄?
這是故事的前半部分里的旺達。卑微,孤獨,被世界邊緣化。
這肯定不是我們想要的那個旺達,如果故事只到這里,我們每個人都會說:我們不想做旺達,我們也不是旺達。
04
那么讀者最討厭的那個佩琪呢?故事中那個帶頭傷害旺達的佩琪呢?我們是她,愿意是她嗎?她漂亮,富有,聰明,是全校最受歡迎的女孩;她有正義感,會保護被男生欺負的小孩子,會為受虐的動物而哭泣。甚至,她之所以不斷地打擊旺達,最初也僅僅是因為她不滿于旺達向她們撒了謊。
當然,在后來,因為這種打擊讓她快樂,所以,就漸漸地成為一種習慣,而不再去追索它的根由。
佩琪不是一個壞女孩,也許,她才是我們理想中的“自我鏡像”——我們希望在照鏡子的時候,對面出現這樣的一個女孩。
她陽光,她是生活的贏家。
只是她太驕傲了,所以她聽不見,她看不到。她看不到自己所作所為所留下的深深的傷痕,她聽不到被人傷害的旺達內心的哭泣與掙扎,以及瑪蒂埃內心的哀求。
05
在故事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那個瑪蒂埃。而在課堂上,這些四年級的甘肅的孩子們,給了瑪蒂埃最低的“分值”——作為佩琪的“幫兇”,她甚至比佩琪更不受歡迎。
可是,瑪蒂埃從來沒有“親自”打擊過旺達,而每一次佩琪對旺達的嘲弄,都讓她深深地感到不安。
因為同樣是貧困的女孩,所以她聽得到旺達內心的哭泣。
因為害怕遭到同樣的命運,所以,她不敢挺身而出,告訴佩琪不要再作這樣的游戲。
于是,她成為故事中和旺達一樣痛苦的人,甚至可以說比旺達更痛苦——因為她還得一次次地經受道德與良心的拷問。
是的,孩子們本該發現,我們也本該發現,在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時候是瑪蒂埃。
我們既不是真正的贏家,也不是徹底的失敗者,我們只是一群依附于贏家,不敢為正義挺身而出的痛苦者——而當我們失去這個痛苦時,我們也就成為社會上最不足道的失魂人。
06
如果故事到這里結束,那么,這真是一個殘忍的故事。
只是如果我們不像佩琪那樣驕傲,如果我們沒有用自己的自以為是阻斷了對孩子內心的聆聽,那么我們將會發現,在每一個教室里,都生活著佩琪、旺達、以及反省的痛苦一閃而過的瑪蒂埃。也就是說,在校園里,在教室里,冷漠與傷害,歧視與偏見,幾乎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教室里,膚色相同的這群孩子,他們靈魂上的膚色是不相同的。永遠會有一些孩子的內心,被烙上了有色人種或者高等人種的烙印。
而教師,他本該是弱勢孩子的保護者。只是可惜,許多時候,教師卻反而成了心靈膚色的裁定者。正是教師的斷言,偏見,固執,才讓很多孩子從一開始,就成了旺達,成了角落里的被遺忘者。
一個好的故事,它總是對生活中最敏感的難題,作出簡潔、準確地揭示。譬如《賣火柴的小女孩》,說出那個一個時代的徹底的冷漠,和在這種冷漠中,美麗生命的破損;譬如《皇帝的新裝》,說出深藏于文化內部的“矯揉造作”和“虛偽”。
但是,一個好的故事不會停留于此,它總要再向前走一步——在故事中,比在實際生活中更早一些,更勇敢一些——用想像的浪漫,來解決這些現實中的問題。譬如,一個勇敢的男孩會站出來,說出幾千年來從沒有揭穿過的謊言。或者,用最無可奈何的想像,譬如天堂,來作為最后的解決方案。
07
《一百條裙子》也一樣,通過故事,它提出了一至四章中所揭示的校園問題和成長問題的理想的解決方案。
故事把最完美的結局給予了旺達:原來啊,旺達用最優美的畫筆,畫出了一百條漂亮的裙子!這樣,她的謊言就成為承諾,成為真正的憧憬,成為對明天的描繪。因為畫出了一百條裙子,因為這些裙子贏得了學校圣誕節的大獎,因為自己已經遠離了這個校園,不再受到奚落,所以,旺達還不再計較同學們對她的冷嘲和熱諷,以及平素的冷漠,她把獲獎的作品,作為禮物,送給了曾經不斷地傷害她的女孩子們。于是,旺達在讀者的心目中,就擁有了寬容、大度、豁達的美譽。
對一個困境中的孩子而言,對一個屢屢遭受同學的奚落與打擊的孩子而言,這樣的結局真是太好了。因為故事告訴那些孩子(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會有過那樣的時刻,生活中沒有純粹的“佩琪”),只要你能夠“畫出一百條裙子”,那么無論有過多少的誤解,有過多少的冷落,有過多少別人的冷眼,你就是生活的主角,生活中的強者和贏家!
也就是說,這樣的故事告訴旺達一樣的孩子,你不要計較于他們的冷漠或者嘲弄,你要致力于自己生命的創造,用你生命中的“一百條裙子”,去告訴他們,告訴這世界:我,也是驕傲的主角。但是,為了防止孩子們因此成為于連式的人物,所以,故事還告訴孩子們,“成功”之后,你仍然要不失謙卑與感恩,至少,你不能斤斤計較于已經過去了的那些恩怨。
故事真的好極了。只是,作為一名教育研究者,我要追問的是:如果沒有波迪(《特別的女生薩哈拉》里的神奇教師)一樣的精神導師,有多少“旺達”能夠為自己畫出“一百條裙子”?在黑暗中一個人苦苦地掙扎,其結果,往往總是成為徹底的失敗者,邊緣人。
就像故事中的另一個人物:老斯文森,一個被社會排擠在社會之外,在故事中面目模糊的人物。
08
故事也給了佩琪一個機會。
這個因過于驕傲而聽不到看不見的女孩,面對著旺達所畫的“一百條裙子”,她真誠地說:天,我還以為自己畫得不錯呢。她把真誠的贊美,給了旺達所畫的一百條裙子,把真誠的歉意,給了那個她無心傷害而一直傷害著的波蘭女孩――旺達·佩特羅斯基。
只是在生活中,那些同樣因為過于驕傲,過于自大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也會有這樣的機會,對被自己有意無意傷害過的人們,說一聲對不起,并聆聽他們的聲音,發現他們的美麗嗎?
09
而這本書其實把最大的一個機會,給了瑪蒂埃。
在這本書里,其實旺達已經遠離,不再出現。關于旺達的所有故事,來自于瑪蒂埃不安、自責、痛苦的回憶。伴隨著旺達所受傷害在記憶中的復蘇,瑪蒂埃內心的痛苦也在一遍遍地加劇,直到故事的最后,她終于作出一個重要的決定:
“她決不再只做一個旁觀者了!”
“她已經沒有辦法糾正在旺達身上犯下的錯誤了,但是從現在起,她再也不會讓其他人不快樂了。”
“如果她再聽到誰因為長相不好或者因為名字奇怪而被別人取笑的話,她一定會仗義執言的。”
能作出這樣的決定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能夠有多少?
這個被孩子們打了最低分的女孩,事實上,替我們作出了這本書上最最重要的一個決定:我們決不成為社會漠視與傷害的附和者和旁觀者!
如果說旺達是此書中最光彩照人的人物,那么,故事刻畫得最真實,最細膩,最深刻的形象,則無疑是瑪蒂埃。
10
可惜的是,當我在課堂上,問學生能不能作出這個“瑪蒂埃決定”的時候,孩子們只是樂呵呵地整齊而大聲地回答我“能”。
事實上,無論回答“能”或者“不能”,都將不能讓我滿意,輕松地回答“能”的無心,并不會比猶豫地回答“不能”的膽怯更好一些。
事實上,不僅要作出這個重大的決定是極為艱難的,而且,要能夠有足夠敏感的心靈來發現身邊的旺達,也并不容易。
在課堂上,當我再一次出示“旺達、佩琪、瑪蒂埃、老斯文森”四個人物,讓孩子說喜歡誰不喜歡誰的時候,孩子們把那個“老斯文森”納入了黑名單。詢問理由,則是因為“聽說他殺過人(書中緊跟著說,聽說他連掐死跳蚤的能力也沒有)”,“因為他臟”,“因為他性格古怪”……這就是一個年老的男性的“旺達”啊,可是,不要說孩子,就是我們成人,也未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
11
這就是故事,它既揭露出那些被我們的驕傲或者麻木所遮蔽的社會問題,又通過故事中人物的種種選擇,給予我們一次改變的機會:當我們作出與以往不同選擇的時候,不僅故事有了不同的結局,而且整個社會也將有不同的未來。
如果我是驕傲的佩琪,我將因此而看到自己的盲目、粗魯。
如果我是旺達,我將因此而決定畫出生命中的“一百條裙子”,宣告自己也是生活這舞臺的主角。
如果我是那個一直猶豫不決、痛苦不安的瑪蒂埃,我將從此作出那個重要的決定。
而如果我恰好是這樣一群孩子的老師呢?我又將能夠在這個故事里,獲得什么?我能夠聆聽到每一個孩子內心重要的聲音嗎?我能夠幫助他作出那些重要的抉擇嗎?——更重要的是,我得首先反問自己,我是不是心靈膚色的裁定者、制造者。
現實往往沒有故事這樣浪漫,如果沒有波迪,生活中的旺達們,也許只停留于第一至四章中,而不可能有那個美好的結尾。
而如果你準備好了,那么坐在你教室里的每一個孩子,在他們的童年里,則都將擁有“一百條美麗的裙子”,作出那個重要的“瑪蒂埃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