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捉蟲記專題的第一篇文章,所謂《捉蟲記》的意思,是工作中進行web開發時,一位前輩戲稱給我的網站查bug為捉蟲,于是引發了我的聯想,就像小時候看的兒童書里面暢游的畫面,一顆滿是蛀蟲的大樹前,一只勤懇的啄木鳥,不停歇地為它捉蟲治病。
童年的畫面,如今又延續在我的身上,不光是面對一個具體產品的bug,我們需要捉蟲,面對人生中的缺點,我們更需要“捉蟲”,那些缺點也許埋得很深,也許善于掩飾,但我們都要做一只勤勞的啄木鳥,不斷地去把身體里的害蟲捉出來。
引用企業家杰克·韋爾奇的一句話來說:
我們應該學會如何生活在錯誤中,并不斷地去矯正它。
最近在看一本神書,即那本被豆瓣戰拖小組奉為圭臬的那本《拖延心理學》,我將從這本書開始展開我的捉蟲之旅。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候,比如面向老師給你布置的任務,你因為擔心做不好達不到要求,怕做出來的結果不好,被別人發現自己的不足,因此遲遲不敢動手,于是便開始拖拖拖。
如果你有這樣的經歷,那么你很可能也是一名拖延癥患者。拖延癥患者往往是完美主義者,但他們卻常常意識不到。為了證明他們足夠優秀,他們力求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認為要達到他們的遠大目標應該沒有任何問題。他們常常對自己有不現實的要求,當無法實現這樣的要求時,就會變得不知所措。失望之余,他們通過拖延讓自己從中退卻。
很不幸,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名“完美主義者”。我這里為什么要打引號呢?因為當我在追求完美,而因為能力不夠達不到而采取拖延時,怎么可能會把事情做好呢,這樣根本不算完美主義者。
對于完美主義者,心理學家甄別出了兩種類型,一種是適應型的,一種是適應不良型的。適應型,就是指對自己要求很高,而且自己的能力能夠與之相符。而適應不良型,對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但卻對自己不抱希望,這里面存在著對自己的要求和對自己的表現之間的一種矛盾,所以這種類型的人更容易去自責、消沉,自尊也處于較低的水平。
如果完美主義成了一種問題,那拖延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種問題。
我覺得我現在可以解釋一下我的拖延癥的成因了。我小時候的經歷,父母對我要求嚴格,要求我學習好。所以在我潛意識里,取得好成績似乎是贏得認可和愛的最可靠的方式,成就的價值高于一切,漸漸地,身上便有了完美主義者的特質。但世界那么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上大學后,當你不管怎么努力成績都不如別人的時候,你給自己的標準和你對自己的期待,造成了極大的落差,因此你開始恐懼,開始猶豫不前,成為了不適應性完美主義,因此也就落下了拖延癥的病根。
面對失敗時,心理學家發現有兩種心態,一種叫固定心態,一種叫成長心態。固定心態認為,智力和才能是與生俱來的,固定不變的,成功不過就是要證明你的能力,證明你是聰明的有才干的。具有固定心態的人,就容不得任何情況的任何錯誤,因為錯誤時失敗的證據,錯誤說明了你其實根本不聰明,也沒有才干。所以當事情變得艱難時,有著固定心態的人開始退縮并喪失興趣,而采取拖延將他們從可能導致失敗的風險中保護起來。
與之相反,成長心態的核心信念是:能力是可以發展的,通過努力工作,你可以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更聰明、更優秀。在成長心態看來,努力可以讓你更聰明或者更擅長于某件事情;努力可以激發你的能力并成就自己。在這樣的心態看來,你沒有必要立刻擅長某件事情。事實上,做一些你不擅長的事情反而更為有趣,因為通過做這樣的事情,你可以拓展你自己,并從中學習。有成長心態的人不僅僅追求挑戰,他們還以此充實和提升自己。失敗可能會讓你傷心和失望,但是成敗并不決定一個人本身的好壞。實際上,失敗是一個讓你加倍努力的理由,而不是一個讓你退縮、放棄和拖延的理由。
所以說,當以后如果發現自己陷進完美主義者的心理癱瘓時,可以去想想在那種情況下最糟糕的處境究竟是什么。并且提醒自己:雖然這些幻想的處境是你所恐懼的,但是它們幾乎無一例外地被夸大了。同時,如果能更進一步,將自己的固定心態轉化為成長心態,那么,自己或許會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不完美——它是你提升自己、學習新知識的一個推動力,而并非致命打擊。
‘’
最后要談的,是捉蟲記另一大核心——行動,不光要把蟲捉出來,還要把這類隱患連根拔除。這個道理很是淺顯,即使你看完一百部毛片,不去上床,你依舊學不會姿勢,即使你聽完一百個道理,不去行動,你依舊過不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