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教的班上有個兩歲多的小男孩L,常會因小事上演撒潑大戲。
早上媽媽跟他說了再見,關門離開的那個瞬間,他會掙脫老師的懷抱,尖叫著把桌子上的玩具一把推到地上,就近抓到什么扔什么。
他跟小朋友一起歡笑玩耍的時候,老師也不敢掉以輕心,因為一旦他們有點小爭執,他會迅速變臉,推搡、抓撓小朋友,自己也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盡管L的撒潑行為比較頻繁,但仍是他這個年齡孩童的正常行為。因為兩歲的孩子,理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遇到不順心的事,行為模式完全被情緒腦掌控,需要大人的幫助,才能讓理性跟情緒產生連接。
但某些成人,也會有類似L的行為。
有人一發怒就掀桌子;有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沖動,用暴力去傷害別人。
不久前媽媽群里轉發了一個6秒的視頻,1歲多的小女孩滾落在水泥地上,暴怒的年輕媽媽上前發瘋一樣地用腳踢踹孩子。
群里的媽媽們頓時炸開了:平時自己帶孩子磕一下、碰一下都心疼的不得了,怎么會有人這么對待自己的孩子?
后續報道說,這個媽媽平時的性格就比較差,易怒,最近遇到不順心的事,一時控制不住自己。
這個媽媽面對壓力時的表現,跟兩歲的L一樣,理性腦缺席,完全被情緒腦控制了行為。她的大腦,其實還停留在兩歲孩童的水平。
02
理性腦、情緒腦的定義,最初來自神經學專家Paul MacLean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三腦一體”假說。后來很多研究者認為,關于大腦的三個部分分別控制人的三個方面的功能,是最接近真相的理論。
三腦理論可以用下面這個圖來表示。有時候三個腦的名稱會有些不同,但指向的位置和功能是一樣的。
最下面的是基礎腦,控制身體的肌肉、平衡與自動機能,諸如呼吸與心跳,是人類生存的基礎,
理性腦在最上面,在大腦中占據的空間最多,人類的一切認知功能,包括想象創造、理性思考、語言理解、推理和計劃都由它控制。這個腦發育需要的時間最長。孩子出生時,理性腦的上百億腦細胞之間,并沒有什么連接。孩子跟外界的互動、感覺,促使細胞之間連接,到了3歲,腦細胞已經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關系網”,孩子才會運用理性思維。所以,你很難跟一個兩歲的孩子講道理。
情緒腦在中間,它掌控情感、直覺、哺育、搏斗、逃避、以及性行為。為了生存,孩子出生的時候,情緒腦已經自帶一些系統,包括憤怒、恐懼和分離困難。嬰幼兒的行為基本上由情緒腦掌控,所以會因一些我們覺得很小的事情就反應強烈,比如憤怒、大哭、尖叫、打滾、撒潑等等。
其實,孩子自己也因這種強烈的情緒反應不堪重負,只是自己還不能運用理性來控制情緒,需要成人的幫助他們才能建立理性腦和情緒腦之間的通道。
如果在孩子出現激烈的情緒時,父母能幫助孩子冷靜下來,跟著他一起練習理性的參與,在孩子的腦子里,理性腦就會伸出手,去尋找情緒腦的手。
第一次理性腦跟情緒腦的接觸,會比較短暫和緩慢,就像費力踩出一條羊腸小道。如果多次重復這樣的經歷,路徑會越來越寬,運行的速度越來越快,最終在理性腦和情緒腦之間,會建成一條高速公路。這就是人腦中壓力的自我調節機制。孩子,包括以后長成大人,面對壓力時知道怎么讓自己冷靜下來,用理性的方式去反思、處理。
一般來說,這條高速公路在3歲時已初具規模。(所以“3歲看老”是有科學道理的?。?br>
像男孩L的行為,經過我們跟父母的積極溝通,當他哭鬧撒潑時,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幼兒園,都會有成人將他帶到安全的地方,幫助他冷靜下來。他的沖動行為持續時間越來越短,到他3歲3個月升班時,已可以連續1個月幾乎沒有沖動行為,基本可以自如地運用理性控制情緒。
但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強烈情緒采取不適當的方式去對待,比如打罵、否認、忽視,那么孩子的理性腦和情緒腦就不會有機會建立連接。即使孩子長大成人,兩個腦的關系還會保持在兩歲的水平,遇到壓力,還是會像兩歲時那樣,被情緒腦完全掌控,崩潰、憤怒、暴力、逃避......唯獨理性缺席。
前面提到的視頻中暴怒的媽媽,就是這樣。
03
如果在幼童時期,理性腦和情緒腦之間沒有建成高速公路,即沒有在腦子里建立高效的壓力調節機制,成人后又沒有得到有力的干預(心理咨詢、主動有指向的學習等),這對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將會有很大的影響。
視頻中的媽媽,毫無疑問跟孩子不會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后續報道的信息也披露,因為她易怒的性格,人際關系也比較差。盡管報道中說她并不貧窮(有汽車),但很難想象她會生活幸福。
知乎問答上有多個關于小時候被父母打罵會造成什么影響的討論,親歷父母粗暴對待的網友們幾乎無一例外都有問題性格和行為,比較普遍的有下面幾種:
抑郁;
為小事焦慮;
自卑;
容易對一件事上癮;
人際關系困難,特別是上下級關系;
常常因為孩子哭鬧想打罵孩子,盡管自己知道不對,還是很難控制;
或者,不敢要孩子,因為害怕自己會用打罵來管教孩子。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這樣那樣的壓力,而這些幼童時期沒有或很少練習理性腦和情緒腦連接的人,如果成人后也沒有得到有力的修復,面對壓力時,就很容易被情緒淹沒,或郁郁寡歡,或暴躁易怒,傷害自己最親近的人,損害自己的生活質量。
以前絕大部分的父母,并不知道怎么幫助孩子建立這種調節機制。他們也許有時候有耐心幫助哭鬧的孩子平靜下來,有時候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讓孩子平靜,有時候一邊呵斥一邊抱抱孩子。這種種方式,都在孩子的腦細胞之間產生了這樣那樣的連接,理性腦和情緒腦之間的連接,或許比較細弱,但是基礎路徑還是有跡可循。
在成長過程中,很多人會因為需要,去主動加實、拓寬這條路徑。
一個大學生,可能意識到自己太容易沖動,影響到人際關系,然后去看心理書籍,練習制怒,慢慢地可以用理性控制沖動。
一個參加工作的人,面對工作的壓力不勝負荷,意識到抑郁的苗頭,也會去找相關的書籍文章閱讀,或尋求專家幫助,學習理性地應對壓力。
做了父母的人,很多跟我一樣,為了幫助孩子,去學習情緒管理、兒童心理,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療愈、修復自己。
這條路,我們走得很吃力,所以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比較輕松一些。
04
那么,父母和幼兒工作者,如何幫助孩子應對激烈的情緒,練習理性腦和情緒腦的連接呢?
具體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根據自己具體的情況去選擇,這里我提醒朋友們注意四個方面:
1,嚴肅對待孩子的痛苦。
有時候,我們可能覺得孩子為很小的事情哭鬧:媽媽說過她會回來,你哭什么?為什么非要那個藍色的娃娃,這個粉色的不是一樣的嗎?
但是對孩子來說,跟媽媽分離,得不到自己喜愛的娃娃,這種痛苦和失望,都是天大的事情。
所以承認孩子的感覺,用語言告訴他你理解他的痛苦和感受很重要。
“你真的不想讓媽媽離開,所以你很傷心?!?br>
“你特別想要那個藍色的娃娃,因為某某正在玩,你不能玩,所以你很失望,對不對?”
這種話語會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和感覺,輔以擁抱和觸摸,孩子會慢慢平靜下來。即使還不太理解你的話的嬰兒,也會從你的語氣和表情、觸摸里得到這種信息。這些都幫助孩子在大腦里建立理性腦和情緒腦之間的通道。
2,你的反應跟孩子的聲音和表情相匹配。
如果孩子有強烈的情緒(包括興奮),你用跟孩子的情緒相配的聲音和表情,會把孩子從強烈的情緒旋渦里帶出來。
比如,當孩子非常憤怒,聽不進去任何話語的時候。你如果說:
“我看到你的眼睛是這樣的。”(模仿孩子眼睛圓整)
“你在跺腳。”(模仿孩子跺腳)
孩子很有可能會停下來看你,這時候你用平靜的語氣繼續對話,把孩子帶入平靜的狀態,告訴他他的感覺是什么。
3,保持冷靜,堅持原則。
你自己要冷靜,知道你在幫助孩子,不能讓自己的情緒失控。
我以前見過一個媽媽,孩子在超市撒潑,媽媽勸解無果,圍觀的人七嘴八舌,媽媽一下子失聲痛哭“媽媽也不容易?。 ?,然后孩子倒是安靜了,是嚇得安靜了下來。
孩子知道你能夠幫助他,也知道你不會因為他的哭鬧而讓步,會慢慢接受你講的道理,學習理性跟情緒的對話。
前面提到的我們班里的男孩L,有時候他哭鬧時,老師怎么做都沒有效果,一個老師會把他抱到安靜的地方,冷靜地陪他坐在一起,他會慢慢讓自己平靜下來。
有時候,他好久停不下來,我們也會用選擇題“你想讓某某老師陪著你嗎?” 他做出選擇,也是他的理性腦開始掌控情緒的表現。
4,用身體接觸幫助孩子舒緩情緒。
研究發現,父母和其他照顧人溫柔的撫摸,拉手,擁抱等肌膚接觸,可以使孩子的大腦產生幫助鎮定的物質,舒緩孩子的情緒。出生不到一個月、還不會有意識微笑的嬰兒,在媽媽的溫柔撫摸下也會不由自主地露出愉悅的表情,這就是腦子里鎮定物質的作用。當孩子情緒激烈時,適當的身體接觸可以幫助孩子鎮定下來。
重述本文的要點:
1,嬰幼兒時期,情緒腦掌控孩子的行為,只有父母的幫助,才能讓理性腦和情緒腦重復連接,形成高效的壓力調節機制。
2,如果幼童時期沒有得到這種幫助,有些成人的大腦還會停留在兩歲孩子的發育水平,遇到壓力,被情緒腦掌控行為。
3,用適當的方法,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理性腦和情緒腦的高速公路,受益終生。
可以這么說,孩子將來的生活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他幼年時期,你是否幫他在腦子里建立了高效的面對壓力的自我調節機制。
一起加油!
主要參考資料和原始圖片來源:
1,The Science of Parenting, by Margot Sunderland
2, The Brainwa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se
(槭樹街艾林 跟你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