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周源提出“我們發現,這一兩年內,用戶對于“內容”和“知識”的付費意愿和消費觀正在發生轉變——大家從不愿付費開始變得愿意對于顯著高質量、服務更好的類似產品愿意付費。并且,我們發現這個趨勢正在加速。”
繼而知乎推出了“live”、“值乎”、“專欄贊賞”等功能。還有微信的“贊賞”,微博的“付費提問”,分答等等。
我們清楚一個更強烈的為優質知識而付費的時代到來了。
但實際上為知識付費從春秋時期就開始了。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我收學生的底線是十條臘肉,明碼標價。
而現在只不過是線下換到線上,老師換為網紅大牛。當然也有最重要的一點:傳授知識的人一定要夠牛,知識不是隨便搜搜就能獲得的。一定是要傳授通過他自我認知得來的經驗。這是書本上學不來的。
就像張公子,傳聞他博聞強記,讀書過萬。他有關“閱讀”的知乎live被12218人付費不是沒有理由的。我們想學的就是他系統的認知過程和結果。
那這個時代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呢?
其實大部分的人為知識付費,只是享受學習知識的這個過程(感覺自己很努力,棒棒的)。學習的內容三天就忘了個大概,但還是會沉浸在“我花錢買的知識呢,多努力呀”所以才說現在的很多做付費的是以成為“網紅大牛”為目標的。
那作為生產者"輸出優質知識,讓用戶付費”的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只要是與個人成長有關的都可以去做。 只有一到兩個核心就夠了,集中火力去弄。比如讀書方法,健身塑型。再或者一個專業領域的知識把它變為切實可用的。比如“播音系教你聲音怎樣更好聽”,“藝術系幫你構建美感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