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有不少“可愛的壞人”,《笑傲江湖》里的田伯光就是其中之一。尤其是當他被不戒和尚“一刀下去,做了太監”,從“萬里獨行”變成了“不可不戒”,真是令讀者對他感到憐惜。
按說,對這樣一個采花大盜,這樣的下場,我們是應該感覺快哉快哉的;之所以對田伯光網開一面,我覺得除了后期已經沒做“壞事”,更值得一說的是他還保留著一種基本的俠氣:講義氣,守然諾。
先說講義氣。
田伯光與令狐聰可謂“不打不相識”。其時田伯光擄走了落單的恒山派女弟子儀琳,令狐沖出手解救儀琳。
令狐沖雖貴為華山派大弟子,武功卻與田伯光相去甚遠,所以他想要解救儀琳必須智取,令狐沖也的確采取了類似于調虎離山等等的辦法。但要真正擺脫號稱“萬里獨行”也就是輕功非常了得,且武功比令狐沖和儀琳加起來還要高得多的田伯光,辦法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如田伯光自己所說的,在他辣手摧花“魂飛天外”之際,令狐沖在暗處突施偷襲。
這種辦法當然是令狐沖不會采取的。一方面是他寧可殺敵不成反被殺,也不可能眼睜睜地看著恒山派小師妹受辱;另一方面這也與他光明磊落的個性不符。或許還可以加上第三方面:這與名門正派的要求不符。不過,考慮到所謂名門正派不見是就是光明磊落,比如嵩山派以及華山派岳不群就對無恥下流有很好的演繹,所以還是得歸結到令狐沖本人的性格和風格上來。
正是這一次不肯偷襲,使得田伯光對令狐沖大生好感。因為無論是在江湖名門正派眼里,還是在他自己看來,對他這種臭名昭著的“采花大盜”,是不必講什么江湖道義的,只要能夠殺了他,那就是為江湖除去一大公害,不管用什么辦法都是正當的。這說起來,是不單是名門正派,連田伯光自己,也不把自己當“人”看的。
現在卻出現了一個把他當“人”看的人,居然不愿偷襲他,放棄一除害二揚名的機會。當然關鍵還是,這個人武功遠不如他,正面交戰根本沒有勝算。
盡管他知道,令狐沖并不是看得起他,仍是欲殺之而后快,只是不想折了他自己的為人,而不想使用下三濫手段殺他而已,他還是由衷地把令狐沖當成了朋友。
正因此,他前前后后與令狐沖交手多次,本可以很輕易地殺了令狐沖,卻終未下狠手,他并不想傷害把他當“人”看的人,這是以義報義。
后來他受不戒和尚之挾到華山思過崖帶令狐沖去見儀琳,本來也容易辦,結果反是給令狐沖當了回“獨孤九劍”的陪練,實在也是他講義氣,不想要令狐沖受傷害,一次一次錯過機會,直到沒了贏的機會。
可見一個人真正被尊重,產生的效果有多強。
再看守然諾。
在衡陽城里回雁樓上,自稱“坐著打天下第二”的令狐沖與田伯光來了一次“坐打”,賭注是誰輸了誰就拜儀琳為師。
這分明是個笑話,何況這本身是由必輸的那一方提出來的,更加顯得荒唐。而田伯光答應了。這當然只是因為他確實當令狐沖是朋友,憑著絕對的自信還有充足的義氣,他愿意陪令狐沖拿開玩笑下酒。
但是偏偏他輸了,輸在明明輸得一塌糊涂的令狐沖對“坐”的牽強附會的解釋上。這分明就像超市用“一切解釋權歸超市所有”的霸王條款一樣,是完全沒有合法性的,田伯光是完全可以不接受的,但他偏偏接受了。
答應過的事,他是算數的,不管引他答應的前提有多么荒唐,他答應時有多少誠意。
所以他真的認儀琳當了師父。對師父當然是不能騷擾的。
令狐打不過田伯光,卻用這一種方式為儀琳解除了危險。這也說明了他盡管不與田伯光同道,卻也了解田伯光,知道他是個講義氣、守然諾的人;這一點,遠比他作為一個“采花大盜”重要。
金庸也用這樣一個形象,對滿嘴正邪不兩立、實則全是下流勾當的所謂名門正派進行了反諷。
以上淺見,不知妥否,歡迎關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