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孩子的天性有多重要?爸媽會辯識它,童年將成為一生的幸福!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1、孩子的天性是什么?
在生活中,經常有人問:如何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我的答案是,想象力不用培養,作為父母你不去限制破壞,不對孩子發脾氣就是培養了。
因為孩子的天性就是她喜歡去探索這個世界。作家尹建莉曾在她的書中說過她女兒的故事。園園在兩歲的時候,拿著畫筆興致勃勃的畫著,她能接觸的東西。
開始是落在童話書上,然后就上了他爸爸的書、日記本及她們的影集。
后來還往家具上畫,她告訴園園不可以這樣,并趕快把家具擦干凈了,有的擦不干凈,也不會因此責罵她。
有一次搬新房子,她給園園在客廳預出一塊白色的墻壁,專門告訴園園這是給她畫畫的地方。
孩子聽了很高興,后來領居來她們家玩,看到墻壁上的涂涂畫畫非常驚訝。這她都能忍,要換了一般人,早就發脾氣了。
而尹建莉不但沒批評園園,反而饒有興致地欣賞她在墻面上的“創作”。
她曾說:“因為我們一直以來很聽她的話,所以已是小學生的圓圓也學會了“聽話”。”
可見,一位合格的父母,不會去阻止破壞孩子繪畫的天性以及想象力。有耐心的家長會辨識孩子的天性,給她犯錯探索的權利,讓孩子有個幸福的童年,去適應未來的生活。
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保護好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擁有一個能嘗試,能犯錯的童年。
2、為什么要保衛孩子的天性?
在教育上,并非家長做得越多越好,有時恰恰相反。教育最忌諱的,就是父母給孩子增加“麻煩”。
我們從小就聽過宋氏三姐妹的故事。今天要說的是宋靄齡小時候的故事。
宋靄齡12歲之前非常貪玩。做事毛手毛腳,不是碰翻了盆子,就是燙傷了手腳,以致母親教授了幾年“女紅針線”,她還是一技無成。媽媽認為她不成才,嚴厲批評。
但宋爸爸長期生活在美國,喜歡吃西餐,更喜歡美式教育,崇尚自由。她認為宋靄齡天性活潑,不喜歡中國的男尊女卑沒啥稀奇,宋爸發現宋靄齡性格潑辣活潑,喜歡唱歌。
宋爸從后院把宋靄齡找回來,看到她的懼怕眼神,便安慰她說沒有什么,玩耍是兒童的天性。今后只管放心大膽地去玩,母親今后不會再勉強你,為了打消宋靄齡的疑慮,他把靄齡抱起來親她的臉蛋,又撓她的胳肢窩,只撓得靄齡滿院子跑,其他孩子看得哈哈大笑。
她同父親一起相處的時間最多,受父親影響最大,兩人的志趣也最相投。宋爸喜歡唱歌,他的嗓音純美洪亮。靄齡顯示出和父親一樣的才能,宋爸爸常常教她唱歌,因此宋靄齡更加喜歡音樂。
在這個歡樂的家庭里,宋靄齡繼承了父傳——唱歌。宋爸認為傳統的“三從四德”是對民主教育的反叛,因此竭力抵制。他教育孩子們要自食、自力、自信、自強,樹立男女都一樣的平等觀,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心。
正是在宋爸爸的保護之下,宋靄齡的興趣—唱歌的天性和活潑的性格才得到全面發展。
由于童年探索的鋪墊,宋靄齡的認知基礎反而很厚。宋爸爸發現她興趣,不但沒批評她,反而饒有興致地欣賞她唱歌的天賦。
換句話說,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
也許恰恰相反,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人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在未生活中要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現實生活。
所以,保護孩子的天性很重要,爸媽學會識別它,孩子的童年將一生幸福。
而孩子回報你的,往往是無法以價錢衡量的才華和豐沛的情感。
3、如何保護孩子的天性?
成年人常常受制于經驗和束縛。想象力不豐富很難在培養孩子天性方面給予正確指導。孩子本身就擁有豐富想象力,建議別以自己有限的視角,限制孩子的發揮。
因此,在保護孩子天性方面,我建議堅持“少就是多的選擇”。那具體怎么做會更好呢?下面有兩種說法對比:
琳琳是個可愛的小學生,過年的時候積攢了不少零花錢。開學時,她把所有零花錢拿出,和同學到商店買了個新書包。
她拿回家的時候問媽媽:
“媽媽,你看我的新書包好看嗎?”
說法一:積極的回應孩子
琳琳媽想了想:這是孩子第一次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我不能打擊她的自信,于是就順著琳琳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選擇。
琳琳媽說“琳琳買書包啦?你喜歡這個顏色呀,媽媽認為好看。因為這是你第一次把錢拿去買了有用的東西。”
說法二:負面的打擊孩子
反過來,如果琳琳媽不尊重琳琳的選擇,打擊孩子的自信,嚴厲斥責說:
“你哪來的錢買書包?”
“怎么自己就去花了,買這些用處不大的東西,家里不是有書包嗎?”
上面兩種你認為哪一種語氣更好?孩聽后更容易接受?
上面兩種正負面的回應說法,是檢驗你的孩子在家中是否獲得了尊重和自由,家庭是否為她提供了一個放飛成長空間,也跟你對事情的認知有關。
如果你知道孩子的自尊比一個書包更重要。知道一次大膽的嘗試能讓孩子獲得一種選擇和探索的興趣,就會知道一筆零花錢被孩子花掉了,有可能比它放在存錢罐里更有價值——這樣想的話,心中就不會有不快,也不會發脾氣了。
所謂“少就是多”的原則就是順應孩子的天性,順勢而為,以一種形式消極、意義卻積極的教育“放縱”。
放縱教育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必須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一個人,首先是個“放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希望你也想要成為孩子人生重要的第一老師,不是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第一個跑出來否定譴責她的人。
【話題討論:“你對保護孩子的天性這件事情,有沒有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討論】專注我分享更多育兒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