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存在于地球上足足有 1 億 7 千萬年,如果它們沒滅絕,大概率目前還沒人類沒什么事兒,但為什么恐龍在那么長的時間沒有進化出智慧?
生命的目標并不是智慧
首先,要明確一點,生物進化的目的并不是智慧,而是生存或者說繁衍,把自己的DNA遺傳給下一代,所以大家為了這一目標進化出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門,對生存環境極其寬容的微生物,覆蓋全球但是不能動的植物,只剩下生殖器的絳蟲,腿巨長的海蜘蛛,會變性的魚,擁有可怕毒液的蛇,所以發展智力只是諸多生存之路的其中一條,沒有什么特別的,畢竟植物沒有智力活的也挺好的,比如銀杏最早出現于3.45億年前的地球。但是對于大型動物來說,有一定的智力是必備條件,因為要確保能量的流動和身體的控制。
恐龍選擇了一條適宜的生存之路
首先說一下恐龍生活的環境,地球平均溫度比現在高,氣候較現在溫暖且濕潤,植被非常茂盛,大氣中氧氣含量也高于現在,食物充足,環境又舒適,恐龍演化出了自己的一套生存辦法,就是長身體,而恐龍似乎也缺少一種抑制體格過于龐大的基因,所以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恐龍體格都很龐大,甚至有一些巨人恐龍,比如馬門溪龍,身長23米,體重40噸,那么食肉恐龍呢?當然不能輸于獵物,自然也要體格龐大,牙齒要鋒利,肌肉要更強壯。比如以馬門溪龍為獵物的永川龍,體長11米,所以恐龍的進化會陷入一個奇怪的競賽,食草恐龍會希望自己越長越大,或者越跑越快,這樣食肉恐龍就不能去冒犯或者去追捕他們,而食肉恐龍為了能順利捕食到獵物,會牙齒越來越鋒利,體格越來越強壯,也越跑越快。這樣的生存策略在當時的環境是成功的,不然也不會霸占地球的海陸空長達1億7千萬年,但是也可能會走近死胡同,沒有進一步讓腦部承受壓力從而進化出高等智力的機會。在恐龍那個時代,小型生物比如哺乳動物是會被按在地上摩擦的,對于恐龍來說,龐大的身體,鋒利的爪子,強壯的體格才是高性價比進化之路,進化出智慧,可能只是“歧途”。
那如果再多給恐龍一些時間呢
那么如果多給恐龍一些時間,如果沒有6500萬年前那顆隕石,如果恐龍生存的時間更長,會不會有那么一種恐龍就會進化出智慧?畢竟看電影侏羅紀公園的時候,覺得迅猛龍挺聰明的。答案是不一定,前面已經說過當時主流的進化之路并不是發展出智慧,而且發達的腦組織需要充足的蛋白質以及能量,對于食草恐龍來說,沒有充足的蛋白質,所以不能進化出發達的腦組織,對于大部分食肉恐龍來說,只要比食草恐龍聰明就好了,進化出智慧不是性價比很高的選擇,就算有可以進化出智慧的雛形恐龍,也有可能直接被大型恐龍往死里弄,從而直接滅絕,但萬能的大自然,怎么會讓這個世界如此單一呢,人類為什么會進化出智慧?概括為四個字的話就是“生活所迫”,樹都沒了,只剩下草原了,所以被迫直立行走,獵物太強大打不過咋搞,那就找小伙伴一起搞呀,小伙伴聽不懂話咋辦,那就發明語言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唄,然后又發了好像使用工具用火烤食物能讓生活不那么艱辛,這得趕緊告訴小伙伴們,于是在種種的生活壓力之下,人類就進化出智慧了。那么恐龍呢?公認最聰明的恐龍是傷齒龍,他的智商也只是和鴕鳥相近,折算成人類IQ大概是5.3,其實已經很高了,而且他們會被其他恐龍欺負,那么就會找小伙伴一起跟別人干架,并且體型適中,不會因為過大的體型消耗過多的能量,從而導致沒有多余的能量給腦組織進化,靈長類動物進化出高等智慧(人類)花了5000多萬年,如果再給傷齒龍5000萬年,誰也說不準結果呢!
進化出智慧算成功嗎?
前面已經說過了生物進化的目的是生存,人類進化出智慧可以說是劍走偏鋒,也算成功了,但是也并不算非常成功,因為一旦環境發生劇烈轉變,比如類似于6500萬年前那次小型星撞擊地球,雖然人類的智慧遠超其他生物,但是不一定能幸存下來。如果按照生存為標準,那么非常成功的智慧應該是,要么人類可以隨意躍遷至其他星球,來躲避一顆星球上發生的災難,延續基因,或者人類能力足夠強大,可以應對地球上發生的任何災難。但是可惜目前人類的智慧水準還遠遠達不到這兩個標準。
人類的演化史中,有諸多偶然,如果缺少那一步,可能都不會有現在的文明,但是偶然之中又有必然,宇宙那么大,偶然和必然是對立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