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都把“解放天性”這句話掛在嘴邊。我們崇尚自由、渴望解放,總覺得自己是在牢籠中關了經年的烈鳥,想要找到一片天空任憑自己翱翔。
所以生活中,經常能聽到這樣一句話:
“請你不要干涉我,我要做自己。”
“我要做我自己。”這句話簡直是回應一切與自己不同的聲音的絕殺技。一招斃命,對方根本沒有任何反駁的余地。
——因為你自己是誰,完全由你自己說了算呀。
當父母嘮叨我們衣著不得體、生活作息不健康的時候,我們說他們不懂年輕人了,而我們要做自己。
當朋友提醒我們說話太過分、身上有某些壞毛病的時候,我們告訴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而我們要做自己。
當老板呵斥我們寫的策劃異想天開、做的預算太粗線條的時候,我們在心里嘀咕他們不識人才,而我們要做自己。
……
做自己當然沒什么錯。只不過,當我們越來越把“做自己”掛在嘴邊的時候,是不是也該在心里盤算盤算,你是真的想要做自己,還是僅僅將這作為抵擋一切的借口?
我中學的時候有一個同學,家里家庭條件非常普通,甚至應該說是有些拮據。據說他的父親為了供他能夠到城市里來上學,特地進城找工作。每天輾轉在各個建筑工地,靠著使不完的勁兒賺取一家人的生計。
當然,我的這位同學并不像勵志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樣,每天緊衣縮食、專心學習。恰恰相反,他整日和幾個家里很有錢的同學混在一起,嚷嚷著要搞樂隊。
樂隊這東西,對于中學生來說,可不是想搞就能搞得起來的。樂器、音響、還有其他各種配套設施,哪一件不是靠硬生生的錢砸出來的?
班主任找他談過無數次話,卻絲毫不奏效。他照舊拿著父親在烈日下流汗流淚才一分一分掙來的血汗錢,大把大把地揮霍出去。不僅花很多錢買了價格不菲的電吉他,還隔三差五地跟著他的幾個狐朋狗友出去聚餐。
每當周圍人指責他的時候,他馬上就能舉出一大堆學業不佳卻天賦過人的音樂家、藝術家乃至偉人的例子。最后一定還會加上一句:“我只是不甘于平庸的生活,只是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夢想罷了。”
在他眼里,每一天都面對著別人的“冷嘲熱諷”和“不理解”,他每一天都在用盡全力地做他自己。只不過旁人眼里看得一清二楚的一個問題,他卻從來未曾意識到。那就是,他從始至終都并非真正的熱愛音樂。
他所謂的“熱愛音樂”,不過是相比于坐在教室里對著物理公式而言,他更樂意學學吉他唱唱歌。僅此而已。
直到最近中學同學聚會的時候,看到他已然一副社會青年的模樣,早早地放棄了學業參加工作。我沒有問他現在在做什么工作,但有一點能夠確定,就是肯定與音樂無關。
雖然我們不會常常遇到這樣極端的個案,可是看到那位曾經的同窗的一剎那,我猛然意識到,其實自己平時生活中,也經常會做和他類似的事情。我們之間唯一的差別,無非是我最終沒有將自己的一切都荒廢掉罷了。
就比如,好友之間偶爾會拌拌嘴,當我無法說服對方、或是對方的話讓我一時間無法反駁的時候,我經常會脫口而出的話就是:
“你不會懂的!”
“你根本不了解我的感受!”
等等。
這樣的話往往既奏效又可怕。
奏效是因為,只要這樣一說,爭吵的對方往往便無言以對;而可怕之處也正在于此。當這些話說出來的時候,我們已經放棄說理了。直接拿著“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邏輯,當做一勞永逸的擋箭牌。
太多時候,所謂的“做自己”,無非是不講理罷了。別給自己的缺點找出華麗的借口,也不必將任性說得如此委婉。
我們都覺得“做自己”象征著自由,實則不然。真正的做自己,其實是一種克制。
我的一位好哥們,截至目前他人生的最大愛好就是打籃球。他可不是像別人那樣課余時間隨便在球場上拍打兩下放松一下,他是那種,即使是還有一個月就要高考,卻還是會逃課跑出去打籃球的“野孩子”。
可想而知,他的學習成績也是一塌糊涂。
不過坦白來講,我是打心底里佩服他,甚至都有點羨慕。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自己二十歲之前就發現令自己如此癡迷而熱愛的事物啊。
他為了能讓自己的球技迅速得到提升和進步,給自己定下了死目標,每天投籃二百個。風雨無阻,雷打不動。并且,他真的把這件事堅持到了現在。我認識他的時候,他還完全是個球場新手。可是現在,他從高中到大學,身邊幾乎已經很難找到水平在他之右的人。
你要想做自己,首先就得知道自己是誰。“做自己”三個字背后所隱藏的自由,是指你在選擇自己是誰的過程中,擁有絕對的自由權。一旦選定了,自由也就隨之失去了一多半,余留下的,更多的是日復一日的堅持和克制。
那些拿“做自己”當做借口來麻痹自己的人,無疑是在用自己的人生開玩笑。而生活中,用“做自己”三個字來搪塞別人,就顯得更加不可理喻。
你說話口無遮攔、在宿舍把音響開到最大聲、不經別人允許隨便用人家的東西……當別人小心翼翼地指出你這些缺點的時候,你非但不以為意,反而覺得別人神經過敏多管閑事。以為這些是自己身上獨有的標簽,深深陶醉在“做自己”的謊言中無法自拔。
你這不是“做自己”。
——是耍流氓。
把“做自己”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很容易讓我們忽略許多原本對自己有價值的建議。當我們越發強烈地想要做自己的時候,就越難聽得進別人的建議。比如,你衣著不得體時,若愿意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而做出改變,你就會變得讓周圍人更舒服。若是自以為是地堅持自己的“風格”,無非只是讓別人眼中的自己越發無藥可救罷了。
并非所有人都有資格“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你“做自己”做得久了,別人,也就懶得管你了。
相比于多少年如一日的堅持和奮斗,那些朝三暮四、三分鐘熱度、自我陶醉還沾沾自喜的“追求自己”的人啊,只想對你們說一句話:
在你還沒搞懂自己到底是誰之前,你“做自己”時候的樣子,真的惡心到我了。
(完)
文字 / 兔子先生碎碎念
轉載前請務必私信作者
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