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成為我的新愛好
去書店看書,這是我今年發掘的愛好。這個愛好,雖然只有短短的4個月,卻讓我有了一些相對于過去的自己很了不起的數據。截止2019.4.25日,我共讀了20本書,平均每周一本。最多一周看完3本書。輸出了5篇思維導圖。更重要的是,讓我慢慢發現了讀書的快樂,那種純粹的,干凈的,專注的和那種一沉到書籍里就消解疲勞的美妙。
看書之樂,從kindle開始
去年的6-7月份,是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那段日子,前前公司拖欠工資,企圖以虛假破產來逃避勞動法。我和朋友F君(這個人對我之后的影響深遠)在面對同事一個個撤除上訴的壓力下,堅持訴訟。在孤立無援的檔口,我們堅持保持去咖啡廳自學,每天早上去,晚上回。持續了2個多月。
終于,在開庭的前一個晚上,我們和公司達成和解。我們堅持了2個月,終于拿到了我們應該有的賠償和工資。當時去拿賠償的當天,當機立斷去買了一個kindle。
通過kindle我開始大量、密集地閱讀。那個時候上下班通勤時間差不多2個小時,我充分利用這段在公交車的時間看完了《大江東去》系列,《窮爸爸富爸爸》系列,《動物莊園》等等,差不多近20本書。
這是我離開校園第一次,如此密集投入到閱讀中去。
拋棄kindle,我寧愿屁股摩擦地板
隨著工作壓力增大和日常休息時間的混亂,通勤時間閱讀的質量大大降低。這個時候,恰逢我家周圍新開了一家書店-覔。新書店成為我和朋友下班之后最常打卡的地點。
每天晚上2個小時,抱一個小凳子,挑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找個固定角落,就打開書讀起來。在這個書店我讀完了東野圭吾的大部分代表作品,大致了解了日本懸疑小說的發展進程。
一本書往往要看上至少2-3天才能看完。每次新開始一本書,總是在之后的一兩天里惦記故事情節,總想快點下班,快點讓我觸摸書本。在這個信息咨訊快捷的時代,我卻活回去了,看固定時間追一本書。
時間在一本本書籍中悄然逝去,而我漸漸不滿足這個只有不足10排書架的小書店。我和朋友商量著去購物公園書城-深圳最大的書店去看書。根據時間和精力,我們把去書城安排在周末,這樣可以花上一整天的時間泡在書里。上班周的晚上依然去小書店。
書城的一整天時光,我們幾乎是貪婪的。我們常常會挑選好幾本我們喜歡的書,然后找一個人跡罕至的角落。這種角落通常是兩排書架的中間過道,地板是泛黃發亮的,通常旁邊堆著正要上架的書。我們就在這半米的空間里,席地而坐,放肆閱讀。
這種大段閱讀時間,讓我輕而易舉沉浸在一本書里。看懸疑書籍,會皺著眉頭分析,誰到底是兇手,常常一本書完了,肚子隨之咕咕的叫起來。
閱讀視角慢慢打開
每一個周末,從書城人來人往到零星幾個人,從太陽半空到夜幕雨聲淅瀝。
從名著開始,商業、歷史,閱讀類別不斷拓展的同時,閱讀視角也不斷打開。從只關注個人情感與書中故事人物的情感鏈接,到開始鏈接書籍整體劇情和背景,自己作者的寫作背景,從而自己去總結主旨大意。一步一步,從情緒角度到客觀視角,最后,我開始不斷問自己,為什么作者如此設計?為什么作者得出如此結論?為什么不是相反結論?不斷追問,不斷探究,得出自己的答案。然后把各種答案串聯起來,這個過程就是【知識鏈接】。
鏈接讓記憶有跡可循。
什么是【知識鏈接】呢?我最喜歡的視頻博主竹子曾形容過,我們大腦內會存儲很多知識,這些知識分門別類,就像我們在大腦中建立了很多不同的抽屜。然后我們把我們每天接觸的新知識找一個合適的抽屜放進去,讓他們彼此關聯。新知識只有和已掌握的舊知識產生了關聯,才不至于零碎地散在大腦里。
而每天的閱讀,尋找,梳理,都是將新知識不斷鏈接到舊知識的過程,閱讀越多,思考越多,鏈條越長,越豐富。
閱讀真是一個永遠吃不膩的人生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