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里有很多宮殿樓閣,但只有清寧宮的后面有一筒煙囪。
關于這個煙囪有很多講究,其中最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是它的節(jié)數與大清王朝氣數的巧合。
這個煙囪是壘一節(jié)縮一節(jié),一共有11節(jié),而在第11節(jié)上面還砌了三塊磚。對此,有一段有趣的傳說:皇太極在擴建沈陽故宮時,就預見了大清帝國的興衰時限,以這個煙囪作為昭示。如果從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算起,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共經歷了十二個皇帝,但溥儀只當了三年皇上,清朝就被推翻了。煙囪一節(jié)代表一位皇帝,那么就是11位皇帝加上末代皇帝在位3年。
整個故宮只修建了這一個大煙囪,不僅如此,皇太極還讓人在八門八關貼出告示,盛京城里任何煙囪都不能高出清寧宮的煙囪,這叫做:“大清的江山,一統(tǒng)(筒)天下!”
以上傳說,當然是后人根據史實附會而來的,不過這種巧合如此嚴絲合縫,也蠻神奇的。
除了這個傳說,這個煙囪還有特別之處。
到過東北的朋友都知道,這里的民居煙囪大部分都是與房屋一側墻壁合為一體的,煙囪的頂部從房蓋伸出。而清寧宮的這個煙囪,卻與房屋離開一段,煙道從地下通過。那么,煙囪為什么要這樣建造呢?
清寧宮后的這種煙囪,是典型的具有滿族特色的“跨海煙囪”。所謂“跨?!?,就是離開房屋一段距離的意思。
滿族起源于長白山,并以長白山為依托而崛起。滿族早期在山區(qū)居住時,煙囪是就地取材,他們用被蟲子蛀空的大樹樹干做成,外邊用藤條捆縛,涂抹黃泥,以防熏燒和風雨侵蝕?!稘M洲源流考》一書中這樣記載:“截中空之木,刳使直達,樹之檐外,引出炕煙,覆荊筐其上,以護雨雪,而旁竅仍通。”
滿族的煙囪之所以建在離開房屋一段距離,主要用于防火。滿族在山區(qū)的民居,其墻壁多以木架為骨,草泥夯成,如在墻內掏煙道,易引起內燃。另屋頂是以茅草鋪蓋,如煙道在其上,冒出的火星一旦落在草上極易失火。
滿族進入平原居住區(qū)后,住房仍沿用這種煙囪,只不過改用土坯和磚砌筑。
清寧宮的煙囪也是皇宮采暖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寧宮作為進行薩滿祭祀的場所以及舉辦皇家家宴的地方,要求內部空間較大,東北的冬天特別寒冷,那么如何解決采暖問題呢?
當時的故宮設計師,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房屋建成“口袋房”樣式,也就是清寧宮五間房的屋門,不是開在正中一間,而是開在東側第二間。西側四間連通,作為活動場所,而皇太極和皇后寢居的東暖閣面積僅為40多平方米。寢室面積相對較小可以有效防止熱量損失。整個建筑對外只開一道門,這都是為了保暖。
二是把宮內地下挖空,形成地溝,再鋪上方磚,這就叫“火地”。
三是臥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構成的“匚”型火炕,俗稱“萬字炕”??挥猛敛菖鞔畛?,上抹泥,以防驟涼驟熱,保持恒溫。“萬字炕”南北兩面炕較寬,供人起居坐臥,俗稱“對面炕”,而側炕比較狹窄,實際上是起到火道作用,相當于現在的暖氣管道。
四是煙囪下面設有回風坑,使倒流入煙囪的冷空氣可以扎到坑內形成漩流,防止排煙不暢;另外在外墻還設有擋風板,在停止燒火后可以封閉通道,阻擋冷空氣進來。
“口袋房,萬字炕,煙鹵出在地面上”,是對滿族民居形象、生動、準確的概括,也是沈陽故宮后妃居室建筑形式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