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25年,宋仁宗天圣三年,遼圣宗太平五年。
那個和丁謂同在五鬼之列的王欽若,這一年去世了。和丁謂不同的是,王欽若的去世朝廷給予了無限的哀榮:追封了官職,謚號“文穆”,不光追封他本人的官職,連和王欽若親近的二十幾個人也一起加封了。他的葬禮以國葬的規模舉辦,當天就連劉太后也親自到場,滴了幾滴眼淚。
一個人,一輩子,說起來,很唏噓的。還記得那個丁謂么,同樣都是真宗朝官至宰相,最后一身布衣,了此一生,沒有國家級的葬禮,也沒有謚號,更沒有什么神道碑。只有千年之后,蘇州平江路上一條丁香巷,究竟是否與他有關,也已經說不清道不明。
王欽若生前,雖然官至極品,但是據說沒什么人尊重他,不光長官上司,甚至連同事下屬,好像也不把他當回事,各種奚落、貶低他的故事,史書上有很多。也許和他外貌有關(說長個肉瘤),但我相信更多與為人有關吧。雖然最后,葬禮上風光無限,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也許丁謂更獲得了心靈上的自由,他很聰明,是大聰明,在真宗朝,他著實解決了不少實打實的問題,后來罷相,說不好是福是禍,是好是壞,也許遠離是非,遠離朝堂,放下一切的丁謂才感受到人生的快意吧。
說完了王欽若的事,這一年還有另外一件事。這事應該不是劉太后第一次干了,早在真宗在位的時候,為了讓劉太后的身份履歷看上去漂亮一點,而且是皇帝托人找到當時的右諫議大夫劉綜,說:“你看劉大人,你也姓劉,我們皇后也姓劉,你看你們是不是親戚呀?”結果是被劉大人頂了回來:“我們家沒有人在宮里。”這一次,當年的皇后,如今已經是天下的太后了,她又找了一個龍圖閣直學士劉燁,還是一回事:“你看咱都姓劉……”,這次這位劉大人也不廢話,直接裝暈,太后又怎么樣,太后也拿他沒辦法。
劉太后已經是貴為太后了,為什么還一直這么在乎家世?
而這些大臣,明明這官也沒有多大,卻為什么敢在這件事上,拒絕皇權?
我們學歷史,表面上知道的是封建社會、皇權至上這些事。實際上宋代之前至秦漢,一直都是世族社會,宋代之后是平民社會。秦統一六國之后,原來的宗族,氏族已經瓦解,儒家學說的慢慢融入中華文明的血液之后,到了武帝時期就明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世族門閥開始形成,成為皇權之下中國社會最為強大的力量:劉秀的起家,就是靠著世族的底子;三國時期的劉備、曹操代表了寒門(失了勢的貴族)世族的利益,孫吳代表了江東各大家族的利益。到了東晉南渡,司馬氏想在南方站穩腳,沒有當時王家的支持,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有了句話:“王與馬,共天下”。
從五胡十六國,到南北朝數百年時間,外族的入侵,和整個華夏大地的不斷征伐混戰,世族的根基似乎被慢慢打破,但依然能夠接著延續數百年。到了唐太宗的時候,給天下姓氏排位,李姓竟然不能排個天下第一。直到唐朝末年,黃巢打進長安,從肉體上消滅了這些世族,所謂“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從秦漢到唐末,延續了一千年的世族社會,才算在政治上蕩然無存。
一個家族,可以和皇權抗衡么?比經濟怎么和國家比,比軍事,那更不是皇權的對手,世家手里握有武器叫做“文化”。宋代以前,造紙術沒有那么發達,天下能夠讀書,明理,有才能出來為國家做事的僅僅是那么一小部分人,也就是這些名門望族中的子弟。“壟斷知識”,正是這些大家族的手段,當世家大族把天下的書都扣在自己手里,文化傳承僅限于自己家族里的孩子,而且“知識傳承”這件事情,在家族內部會更簡單有效,而且會在代際之間發生正反饋,不斷地強化。
第二點,站在皇帝的角度想,這么大的帝國要治理,必須得用識文斷字的官員吧?這些官員剛開始只能來自于世家大族吧?好了,時間一長,這些家族之間就形成了彼此信任、彼此關照、彼此推薦的社會網絡。你照顧我兒子,我推薦你侄子,你再高度評價我的堂弟。這個循環一旦形成,力量就太可怕了。
最后是當年的世家大族,它是一個由時間積累出來的聲望現象。就像三國時代,一提起袁紹他們家,就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這和我們現在說起北大清華百年歷史,優秀畢業生遍天下,是不是同樣的羨慕口氣?同樣的道理,當年的世家大族也不會讓等閑人物去蹭他們聲望,比如和他們的孩子結婚。他們也要維護這個群體的純潔性。
一個人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社會聲望?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和高聲望的東西站在一起。你發現沒有?一個人上名校、加入高端圈子、出入高端場合、在大廠工作、和名人合影、穿著講究、談論精英話題,等等等等,所有這些行為都是有效的提高聲望的行為。它們的底層邏輯都是一樣的,就是和高聲望的東西站在一起,就能獲得高聲望。你可以把這個規律稱之為“聲望算法”。
有一個詞兒嘛,叫閥閱之家。閥,是軍閥的閥,閱是閱讀的閱。你發現沒有?這兩個字都有一個門字做部首。什么意思?閥、閱,其實都是士族家大門口立的兩根桿子,左邊叫“閥”,右邊叫“閱”。閥上面寫自家立過的功勞,閱上面寫自家積累的資歷。閥是一個成就概念,閱是一個時間概念。我們今天說閱歷,也是這個意思。
門閥世家是以知識壟斷為開端,然后通過三層杠桿不斷強化,哪三層?第一,家族文化傳承的強化;第二,社會網絡交互的強化;第三,聲望算法排他的強化,是這么一層層地,用上千年時間鞏固出來的這么一個強勢社會團體。
但最終,所謂的世族社會還是走向了衰落,當然黃巢的起義是一方面原因,宋代之后印刷術的普及,宋代科舉制度的完善,也許更為重要。書,不再是那些貴胄們的專享,平民百姓可以靠讀書,靠科舉實現社會身份的轉變,哪怕這個幾率很小很小,但變化已經很大很大。
千年世家大族已經煙消云散了,中國社會終于不可逆轉地進入了平民社會,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不得不“飛入尋常百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