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亞當斯是漫畫《呆伯特》的作者,不過之前我沒有聽過也沒看過這個漫畫(畢竟我也不看漫畫,哪怕是小時候),百度查了介紹,這個系列在世界幾十個國家出版,廣受追捧,作者也是一位相當當的成功人士。
他的訪談中有幾點很有啟發性,值得分享:
1.“體系”與“目標”之間的比較
目標很多時候是短期的、孤立的、沒有支撐點的,而體系不同。在選擇和做事的時候我們應該關注“體系”而非“目標”,關注“體系”涉及選擇能帶給你有用的技能或人際關系的項目和習慣,即使這些項目和習慣在外人看來可能是“失敗的”,也就是說我們的關注點在于你的選擇應當可以讓你最終獲得“成功”(哪怕別人覺得你是在做無用功),因為你一直在積累能夠用于之后的項目的資源。
大白話就是發展那些能讓你終生受益的能力和習慣,而非著眼于短期目標,比如選擇投入時間訓練寫作、演講、某項工作技能等。這些事短期看收益渺茫,還耽誤自己每天的時間,甚至到最后也沒什么收獲,但這是在創建體系。斯科特拿寫作舉例,開始時寫博客并沒有給他帶來多少收益,他妻子經常問他持續寫博客是為了什么。他用體系來解釋說,寫作是一種需要實踐的技巧,創造的這個體系第一部分就是培養自己經常練習寫作的習慣,為了什么他也不知道,但這也正是“它是體系的一部分而不是目標”的原因。斯科特希望由一個較低的起點(因為自己是一個未經過大量實踐的作家)一步一步向著高端方向發展(成為一名視野更開闊的有經驗的作家)。
體系的第二部分則是一種反饋,斯科特不斷更換主題,更換寫作方式,根據讀者的反饋,他就知道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這樣,當《華爾街日報》關注到斯科特的博客,讓他寫一些特邀文章的時候他就知道該怎么寫出受歡迎的文章,結果確實大受歡迎。雖然也沒帶來什么金錢收益,但這吸引了出版商的注意,可以出書,又由此帶來了非常賺錢的演講,以及更多的商業機會。
“目標”和“體系”很像貝佐斯提到的長期主義,在生活和工作中處處可以體現,尤其在我們做選擇的時候,比如選擇什么的終生伴侶,選擇一個什么樣的行業,一份什么樣的工作等等,錨定于長期并堅定立場,答案就會逐漸清晰。
2.有關雙重威脅或三重威脅的邏輯
關于如何在職業發展中取得非凡的成就,斯科特說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是在某一具體領域成為最優秀的人;第二是在兩個或更多的領域成為非常優秀的人(在這個領域的前25%)。毫無疑問,第一個太難了,各種偶然因素和天賦決定了只有極少數人能成為某個具體領域最優秀的人,一般都不是你。第二種則簡單很多,憑借努力和技巧是可以達到的。這兩年,這個觀點已經深入人心了,受到各路大牛們的一致推薦,也無需特別介紹。只是對于普通人而言能在一個領域達到25%就屬不易了,大多數人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持續精進的問題。
另外,斯科特認為公眾演講能力(成為前25%的公共演講者)是所有人必須努力練習的能力,而且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可以做到。資本主義獎勵的是那些既稀有又有價值的人和事,想想一個表達出色的程序員,想想那些新東方的名師們,同樣是編代碼、同樣是教課,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3.自我肯定法的神奇效果
所謂自我肯定法,具體操作上特別簡單:
你只需要選擇一個目標,每天采用一種具體的句式把它寫上15遍,比如這樣:“我,斯科特·亞當斯,將成為一名宇航員。”每天都這樣做。之后,世界似乎就會以某種形式提供給你與此相關的機會,在你看來這些機會似乎是偶然現象,但無論偶然與否,這樣的機會的確開始出現了。
聽起來很雞湯,有種打雞血的感覺,斯科特也提醒不要迷信,但他說(我想后面的話才是他的真實想法)自我肯定法的魔力在于細節,它屬于那種看起來沒什么用但的確能改變命運的方法。斯科特用這種方法,很多次帶來了變化(正如上面所說,無論偶然與否,這樣的機會的確開始出現了。),一次是讓自己成為排名第一的暢銷書作家,一次是讓自己練就公眾演講能力,一次是成為著名的漫畫家。他真的是會拿筆每天寫上15遍的(不知道后面是不是一直堅持)。
斯科特解釋的時候提到“網狀激活”,也就是經常提醒會讓自己更為專注以及更多的投入所關注的事情。這有點像當我們打算買房的時候到處都能看到賣房的廣告一樣,因為心心念著,當然也就時刻關注著。
這其實是一個特別簡單甚至有點笨但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能讓自己持續盯著目標前進,我會踐行,也推薦大家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