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紙質書的書日子,就去古詩文網看看《菜根譚》。
讀到“彩筆描空,筆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損鍔,而水亦不留痕”,滿心歡喜。
只覺得文字吸引人,意境美,美的東西不分時代。
01
那天,后浪出版社的一位美眉興奮地告訴我,有一本新書叫《宋詞背后的秘密》,一定要向學生們推薦。
言西小熊,其實辦不到,因為英語課堂單詞那關學生都過不了。如果要推薦,也會推薦一批英文詩人。
可那又有什么關系呢?好看的書,看完寫一篇日志,跟學生們一起聊一聊感觸,也是一種好方式。
當我拿起一本書,我最先關注的是它定義。所以書的第一章就詳細探討了詞的由來,詞的音樂性。
看完后,我更堅定“文字是流動的音樂”這一說法。
02
談到詩詞,一定不會忘記平仄。平即平直,仄是曲折。絕句、律詩也規定平仄,就是為了體現文字本身的韻律感。
清康熙時代,萬樹著有《詞律》,后有類似的《欽定詞譜》。讀一本書,而后看到其他書,產生購買的欲望,也是一種樂趣。
當我不懂一本書,讀到與它相關的書,盡管書的風格不一,也可以有創意的點子出來。用A的陳述方式,B的邏輯架構,去解決C的問題。
所以,我可以很好的理解這些詞牌名。“醉公子”原來是寫喝醉的男子;“漁歌子”是寫漁家生活的;“女冠子”是寫女道士的。
當然也有誤會的時候。比如“壽樓春”、“千秋歲”看起來與祝壽有關,其實用于悼亡,如果用于填壽詞,那就犯了大忌。
03
打開電腦,2016年有許多華語新歌,排名第一的是才女劉珂矣的《半壺紗》。聽起來頗有禪意,“半壺青茗了相思,一襲輕紗遮紅塵……”
這樣的韻律,讓我自然的聯想到柳永的《雨霖鈴》,同為相思苦,這位男詞人流露的是陰陽兩隔的無奈與悲情。
翻開《宋詞排行榜》,這本書由王兆鵬、郁玉英、郭紅欣三位作者合著,書中列出了排名前十名的詞作。排名第一的為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柳永的《雨霖鈴》排名第五。
所以說,好的詞人都有一定的支持率,不論是熱門歌曲排行榜,還是熱門宋詞排行榜,書寫人類普遍的愛恨情仇,都有自身的聽眾,自身的讀者。
04
打開電視,我通常會關注一部電影的鏡頭,遠景、中景、近景,到底傳達什么樣的情緒?
其實,詞中也有自己的鏡頭。鏡頭里展現的是景的偏移,流露的是情感的張力。
最具代表的一首為李白的《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景色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物到人,思緒一步步蔓延。如果這首詞拍成一部微電影,也大有觀眾捧場。
05
當然,觀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好詞必有一定的章法。
填詞的時候,可以用《詞律》、《欽定詞譜》里面的詞譜作為依據,邊填邊念,保留一份音樂感。
此外,詞也有它固定的句式:四言、五言、七言。四言上二下二。五言上一下四,上二下三,上三下二。七言上一下六,上四下三,上二下五等。
弄清了基本格式,填詞才不會犯錯,才可以逐步填好詞。
06
詞畢竟不是死板平面的文學。它活生生立體地呈現了詞人的思緒,詞人的風格。
當我們聽歌、看電影、拍照片,能聯想到詞中的只言片語,詞中的某個意境,心中自有一番新的風味。
這就是文學的魅力,詞的魅力。
秋風起,秋意濃,這個季節讀點詞,與遠古的詞人一同玩味自然。精神上的愉悅會給人身心注入一股清流。
心體澄澈,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煩憂,似淡月映輕云,隨時光而去。該來的美好,一點都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