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并沒有把這本書完全讀完,后面的行業我感覺沒有必要看下去,很多不了解,不清楚,我感覺我要是硬著頭皮看下面的話,并沒有什么好處,其實也沒有什么壞處,但是我不想浪費時間,也不想影響我的心里。
? ? 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在我的腦海中已經有思維圖了,但是看完之后呢,總是感覺心里不舒服,也很焦躁,我到底是繼續細細的扣它里面的內容呢?還是換下一本書呢?所以今天我決定給自己一個決定。決定換下一本書了,為什么呢?
1:本書中心思想已經有雛形,但是沒有實際的應用,都是理論,然而他的理論都是大而廣泛,其實我感覺本書也就是前幾章的內容值的我去學習,剩下的我感覺沒有什么太大的意義,所以我選擇了只看了消費品的文章,但是內容真的是一點干貨都沒有,可能是本書最后的幾個章節對于我來說可能沒有興趣,或者東西太多太雜,對于現在的我無法消化。
2:這本書可以當做以后的手冊,研究到了哪個行業,然后針對這個行業來看這本書對應的行業關鍵點和注意點。
3:這本書對于我來說還是比較難的,東西太多,太廣泛,很多地方都是看了幾遍才大致了解一點,因為涉及的面比較廣,深度比較高,看著很累,以后等我接觸多了,經驗豐富了,我在回來看一遍,這本書肯定是我的手冊,包括以后研究公司的時候,我肯定對照里面的一些內容進行參考。
4:我更應該從實際出發,從基本知識出發,本書的內容更是從更高的高度去思考公司,其實我感覺應該在認真研究一兩家公司之后在來回顧一下,然后鞏固一下自己的投資系統。
5:我更偏向于十三哥的做法,十三哥其實主要還是從財務的角度出發,也就是估值的角度出發。先估值,但是本文對于估值提及的很少,它可能是認為我已經建立在一些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的,然而十三哥和我們這些人接觸的比較多,所說的話,所寫的文章更是針對想我們這些缺乏專業知識的人,所以我斷然先放下這本書的理由,換下一本。之前是想著楊天南老師的那本書,但是我現在認為還是財務知識更重要,基礎知識更重要,只有這些先學好了,才能繼續下一步。
6:這本書更偏向于基金經理的角色,但是對基金經理來說可能內容又不是很充分,對于業務投資者來說又感覺內容比較廣泛,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教科書,沒有生動的語言,沒有生動的故事,就是硬板板的語言,看完這本書確實耗費了我不少的時間,但是我感覺價值還是很大,了解了一家公司是怎么投資的,對于我來說,還是經驗太少,里面很多東西我都無法涉及到,我感覺個人投資者同時只能研究一個行業,董寶珍先生和李璐先生都說過,也一直在實踐中,了解一個公司可能都需要幾年的時間,那了解一個行業呢,這本書通過晨星公司對各個行業幾十年的研究形成了各行各業的投資總結和經驗,而且我看各個章節寫的內容都不是同一個人,所以我更確信這本書其實對個人投資者的意義不是特別大,之前一直想有自己的投資體系,發現了這本書,不過對我來說確實有了投資的框架,有了一個方向,好公司、好價格,那什么是好公司,五項來源:無形資產、規模效應、網絡效應、成本優勢、轉換成本,找出一項或多項。好公司的一個財務指標ROIC長期高于WACC。好價格就是估值,留出犯錯的空間。雖然這些都是理論,而且具體計算方法和尋找方法我都沒有,但是以后的方向我認為這是正確的,具體的財務指標可以作為以后的參考,包括買入和賣出的方法也可以作為參考,現在想起來了湖湘一鱷的投資體系很像這本書里面提到的內容。但是方法和指標都是自己的方式,可能是大部分的投資者都是這個方向,這個也是巴菲特的方向,只是具體的細節研究上面每個人不同、每個國家可能也不同。在這里我感覺我只能先過一遍,很多章節之前也說到了,看了2遍甚至3遍,所以先有個投資的雛形,慢慢在通過A股市場進行優化。等我把下一本財務相關的書籍看完并且對于里面的財務指標弄明白之后,我在回來去算一下ROIC、WACC、估值等,現在只能心里有個數,指標需要有基本的知識才能理解或者弄明白為什么要這么計算ROIC和WACC,包括里面的參數。雖然看過這個公式,對照著書本的例子也看明白了,但是很片面,就好像井底之蛙一樣,確實看到了天空,但是天空是不是就這么大,我需要上去看一看,我需要把財務知識給先捋一遍,包括基本知識,昨天看到十三哥的文章說的市凈率,現在才正正的了解市凈率,但是正正的搞清楚里面的財務數據還得好好學學財務知識。市凈率是衡量一個公司是否貴和便宜了(從財務指標看),市凈率就是當前的每股股價/當前的每股凈資產,那什么是每股凈資產呢?就是凈資產/股本數,那什么是凈資產呢?具體的需要針對財報和基礎知識好好的了解了。這個凈資產的賬面價值和實際價值是否有偏差,需要財務的基本功。所以估值這塊需要財務知識,然后判斷一家公司是否是好公司,研究一家公司的開始和最直接明了的方式就是看財報了,所以我認為我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財務知識的積累和財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