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應志剛
到黃山市的時候,已近傍晚,新安江的水從城市穿過,有漿洗的婦女、捕魚的漢子,余暉打在江面,炫目迷離。
屯溪老街與江面平行,如果我是飛鳥,從空中俯瞰,老街就是一條剔凈了肉的魚。
老街依山順水,就地勢自然形成,通過3條馬路和18條巷道與山水相溝通,由不同年代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構成。
街道狹窄,路面由褐紅色麻石板鋪砌,兩側磚木結構的房屋,色彩淡雅古樸,結構錯落參差。
臨街的店鋪多為兩層,門楣上的徽派木雕中,戲曲人物栩栩如生,民間故事委婉動人,新安山水秀美靈動。
門楹和窗欞或方或圓,或棱或扁,花式豐富,形態各異。伸出楹外的"飛來椅"或"美人靠",既拓展了店堂內有效的空間,方便店家和顧客把玩街景,又平添了店外的外觀層次,使店堂顯得更加恢弘和華麗。
店鋪的內部,有沿街開敞式和內天井式,有"前店后坊,前店后戶或前店后倉",有的二進二廂,有的三進三廂,四周的走廊連接成天井,寓含"四水歸堂"和"肥水不外流"的斂財之意。
店堂較深,前店營業,內廂加工或儲存貨物,有的則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臨街的店面是可以靈便裝卸的朱漆木板大排門,早卸晚上。
門楣上流光溢彩的金字招牌,古色古香,不少出自王朝聞、啟功、沈鵬、亞明、唐云、林散之、黃苗子、費新我等書壇魁星之手。
其中"三百硯齋"擁有吳作人、沈鵬、羅工柳、劉炳森四位大師題寫的匾額,可謂匠心獨具,體現了徽商講求仁德的"儒商"經營理念。
老街原名屯溪街,由新安江、橫江、率水河三江匯流之地的一個水埠碼頭發展起來,明弘治《休寧縣志》中就已有"屯溪街"的名目記載。
老街的形成和發展,與宋徽宗移都臨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外出的徽商返鄉后,模仿宋城的建筑風格在家鄉大興土木,所以,老街又被稱為"宋城"。
在老街的西端即老大橋,橋頭緊連著一段曲尺形街道,是老街的發祥地,也是屯溪的發祥地。
元末明初,一位名叫程維宗的徽商在此興造了8間客棧,四所47間房,史稱"八家棧"。
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時,屯溪已是中國著名茶市之一。清朝初期,老街發展到"鎮長四里";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綠茶"外銷興盛,茶號林立,茶工云集,各類商號相繼開放,街道從八家棧逐年往東延伸,形成老街。
清朝末年,屯溪老街已發展為錢莊、典當、銀樓、藥材、綢布、京廣百貨、南北貨、鹽、糖、日雜、瓷器、黃煙、錫箔、紙張、酒樓、飯店等行業比較齊全繁榮的市場了。
民國時期,屯溪老街曾名中山正街,已有"滬杭大商埠會"。安徽省厘稅局、鹽公堂、商會等商業機構均設在屯溪。
抗戰期間,大批商賈和難民涌入屯溪,三戰區司令長官部也在屯溪,于是人口驟增,經濟一度繁榮,被稱為"小上海"。
徽州文化的眾多門類在屯溪老街都有很好的表現。街內有老街古建筑群、中共皖南特委舊址、同德仁藥店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整條老街店鋪300余家,其中老字號就有60多家,如同德仁、茂槐、老福春、汲古軒、藝林閣、徽寶齋等,一家挨著一家。
老街上有賣徽墨、歙硯、徽漆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品,也憂祁紅、屯綠、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等享譽中外的名茶。
屯溪老街像一所徽州文化的博物館。
有以粉墻黛瓦馬頭墻和磚雕、石雕、木雕為主要特征的徽派建筑文化。
以同德仁藥店為代表的新安醫學文化;以書畫、匾額、楹聯為代表的新安書畫文化。
以老街一樓、老徽館為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歙硯徽墨為代表的文房四寶文化。
以三味茶館等為代表的徽州茶文化;以及以館藏器物和工藝品為代表的民間器物文化,構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閑街區。
整條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街深莫測,是中國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有流動的"清明上河圖"美譽,是中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風格的古代街市。
對了,還有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毛豆腐”,在老街也有幾家“正宗”招牌,不過那股酸爽的滋味,也只有誰吃誰知道。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同我同樣不敢恭維的臭鱖魚,當地人卻是趨之若鶩。不過既然來了,進去嘗嘗也算一種人生體驗,不定你會發現,自己原來也是個重口味。
應志剛——媒體人· 文旅作家
生于江南,棲居江南,寫不盡江南春色。20載鐵肩擔道義,風雨路,閱盡浮華。某日心有所動,隱于山水,寫字、讀書、種菜,恍若重生。
樂途靈感旅行家、驢媽媽旅行達人、途牛大玩家、中國國家地理網專欄作者,已出版《最高使命》、《突然有了鄉愁》等。即將出版旅記《散落一地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