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20個月的孩子,能夠做什么?你可以盡量的發揮想象的翅膀,自由地去想。
獨立性是什么?陳鈴鈴老師說是歸位,將孩子作為人的個體獨立,回歸到家庭位置,在家庭中體現個人價值,配合家人一起完成各種工作生活,而不是他是什么都不會的孩子,都要父母包辦,有被嫌棄的感覺。
獨立包括了能夠自我服務,有能服務環境。服務環境,就是能夠服務與生活相關的環境,垃圾掉了可以掃起來,每天都有客廳和書房是孩子自己倒垃圾,包括扎起垃圾袋口、放到門口、再重新放入新的垃圾袋。這是一個完整的流程。每天都在做,從服務環境中獲取自我價值,增加自信,每天做有了堅持的品質,習慣帶來的力量可以改變很多。服務環境,還可以是每天喂小貓咪吃飯、喝水,每天給花草澆水,澆完之后,給花草立個牌子等等,很多服務環境的小妙招還是可以學習的。
這讓我對獨立有了更多的了解。
然而,一個影片,19分鐘的20個月小男孩的影片完全顛覆了我對獨立的看法,徹底震撼我了,越看到后面,我的雞皮疙瘩都要起來了,全身的腦細胞都在回想著一個詞語,生活即早教,早教即生活。后來陳鈴鈴老師說的更確切,生活即教育,這不單單使用于早教,對其他年齡乃至我們都是適用的。
這個就回到了開頭的問題。是啊,這個小男孩一天究竟干了些什么?從早起、穿衣、吃飯、出門、玩游戲、做晚餐、吃晚餐、清洗臺面、洗澡,睡覺,基本都是一個人完成。需要幫助的地方,僅僅是脫衣服的時候,而且孩子只是很清晰的表達,媽媽,請幫幫我。沒有很大的情緒波動,除了到晚上估計很累了,才帶著哭腔,但也是很輕微的。
這里的場景包括了,自己使用刀叉、上學用品自己拿、洗手、洗車、回學校自己找東西、到外面買東西,讓孩子自己挑選蔬菜水果,還讓媽媽一起聞聞、買花插花(這個畫面特別美)、揉面做晚餐、和朋友玩耍主動分享,和爸爸一起洗車、分餐具、自己倒牛奶先給對方、飯后刷洗灶臺等等,實在是我們成人都在做的事情,全部邀請孩子一起參與,并且尊重孩子的節奏,不催不趕,適時提供點幫助,幫助也只是一點點。這樣的畫面實在是太多了,看到后面,就只剩驚嘆2個字。孩子真的不是不懂,而是,你是否發自內心地去相信他,放手讓他去做。
一直以來,我都以為我很放心孩子的,很多事情都會讓他參與的。觀影結束,我慚愧地發現,我仍然是一名傳統的不放心的父母,內心并沒有真正地將他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且是有價值的個體,他也需要在家庭中付出工作,有成就,進而體現個人價值。比如穿衣服,來xx,穿衣服,但是,應該說,“xx,媽媽需要你的配合”,配合二字體現就是尊重孩子。真正的放心,那是將生活融入教育中,360°無死角,缺的就是我們眼光和正確對待的方式。因此如何學習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依然很重要。父母的幫助最小化,孩子的獨立最大化。
另外,孩子每一天的工作滿滿當當的。除了這么多的生活自理外,小男孩還能夠玩橡皮泥、海邊堆沙子、推車拉東西等等。這肯定是父母刻意為之,知道如何有效地讓孩子工作。根據月齡來安排就顯得特別重要。
這就體現了家庭教育的隨性太大了。沒有規劃,沒有重點突出。重復,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學習一個詞語要重復6-8次,重復玩耍對孩子來說一樣很重要。但是在生活中,卻不懂根據這個原則來安排。每周安排一個主題,而大J則是2周評估一次,因此,如何針對孩子做出持久有規劃性的玩耍,特重要。
所以,如何給孩子提供合適的教育環境,就很費腦細胞。影片中的柜子、物品擺放都是孩子夠得著的,孩子都是可以隨時進行。家庭環境是孩子的第一任學校,學校才是第二位的。
任何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觀念的認知。因此,給孩子示范要清晰準確,配合動作演示,這也是情緒感知能力。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明確,我們應該做什么,而不是要做什么。這也就是界定問題所在,明白這是誰的責任,更不要包辦。
我們要尊重孩子個性,了解孩子,借助工具,如何發現孩子的個性,讓孩子在身心上能夠獨立,觀察留意行為,鼓勵做力所能及的,最終父母需要以身作則,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孩子的心聲: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