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大禮議之爭
何曉暢:在前面我們講到,朱厚熜坐囚車從湖廣安陸州前往北京,那么在朱厚熜及使團到達北京城外的良鄉時,朱厚熜和楊廷和一黨發生了第一輪沖突。根據楊廷和的安排,要求禮部用太子的禮儀來迎接朱厚熜,即由東華門入,居文華殿。但朱厚熜并不接受這種方案,他對其右長史袁宗皋說:“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也就說武宗的原話是讓自己嗣皇帝位,而不是讓我來當太子的。這樣自己就不是皇太子的身份,而是以皇上的弟弟的身份即位稱帝。自然一切事宜就不該以皇太子的禮節來辦,于是雙方互不妥協,幾番爭執過后,太后和大臣們還是妥協了,最后由皇太后命令群臣上箋勸進,朱厚熜在郊外受箋,從大明門入,隨即在奉天殿即位。他還頒布詔書說自己是奉皇兄遺命入奉宗祧,不承認自己的皇太子身份。大臣們擬定的紹治年號他也不用,之所以不選群臣們普遍看好的“紹治”
朱厚熜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紹治”暗含歧義,“治”既可以理解為對弘治皇帝事業的繼承;又可以理解為對弘治皇帝本人血脈的繼承。朱厚熜刻意回避“紹治”這個年號,其繼統不繼嗣的用心極為明顯,日后血雨腥風的大禮議之爭早在朱厚熜選擇年號的這一刻便已初現端倪。
解說:嘉靖皇帝即位后,便開始命令禮部給自己的親生父親興獻王朱祐杬上封號,此時的興獻王已經去世一年,對于這樣的要求,明朝的大臣們感覺到手足無措。
何曉暢:面對皇帝的命令,禮部尚書毛澄感到非常為難,便向首輔楊廷和請示,楊廷和想了想,搬出來西漢定陶王的例子供毛澄參考。原來西漢成帝沒有兒子,去世前立自己的侄子定陶王為皇儲,他死后,定陶王即位,就是歷史上的漢哀帝。禮部根據楊廷和這一建議,便上奏皇帝,應該是小宗承繼大宗,應該尊奉正統,參照古代的事例,應該尊武宗的父親明孝宗朱祐樘為皇考,嘉靖的親生父親興王朱祐杬為皇叔父。這樣一來,嘉靖皇帝就要對自己的親生父親稱侄皇帝。嘉靖聽到這個奏書,瞬間爆炸,呵斥道,按你們的說法親生父母也可以隨便更換嗎?楊廷和和毛澄依然堅持己見,不管不顧皇帝的憤怒。嘉靖皇帝看到大臣們軟硬不吃,便采取懷柔措施,他派太監找到毛澄,告訴毛澄自己想給自己父親上個封號有那么難嗎,面對皇帝的示弱態度,毛澄態度也開始軟化,承諾將來等到嘉靖皇帝生了兒子之后,可以讓次子去繼承興獻王王位,奉祀原宗廟。但在大的原則性的問題上他不敢讓步。正在君臣僵持時,一位名叫張驄的南京刑部主事和一位名叫桂萼的南京刑部主事主動迎合上意,上疏駁斥楊廷和和毛澄,他們認為嘉靖皇帝和定陶王有所不同,嘉靖皇帝是按照皇明祖訓即位的,又不是孝宗的后代,繼皇統而不是繼皇嗣,所以嘉靖尊朱佑杬為皇考合情合理,而且還應該在北京為父親立廟祭祀,這一提議一出,雙方的爭論更加激烈。這個張驄,是浙江永嘉人,很多史學家說張璁這個人是投機分子,但我倒不這么認為。張璁前面考了7次進士沒有考上,正德去世那年,也就是公元1521年,他第8次參加考試,結果正德來不及殿試就駕崩了。這下趕上嘉靖皇帝首次殿試,張璁終于考上了進士。這一年張璁47歲,真是皇恩浩蕩啊,所以說張驄當然是一個雙面性格的人,這也正好迎合了嘉靖皇帝此時的心理需求。
解說:正當以楊廷和為首的護禮派和以張驄為首的議禮派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嘉靖皇帝決定將自己的母親蔣妃迎接到北京享福。但是當蔣妃在半路上聽到要自己的兒子認別人做親生父母的時候,蔣妃不干了。
何曉暢:朱厚熜即位成為嘉靖皇帝第三天,就發布諭旨說:“朕繼入大統,雖未敢顧私恩,然母妃遠在藩府,朕心實在戀慕,可即寫敕遣官奉迎,并宮眷內外員役,咸取來京。”意思就是嘉靖皇帝要把母親接到北京享福,這當然無可厚非。但是,朱厚熜此時已經是天子,母親蔣氏仍然是藩王之妃。如此身份之下的母子相見,蔣氏勢必要行君臣禮。這實在是非常難堪的事情,不符合“母以子貴”的傳統,也有悖于孝道。蔣氏進京,應該按照什么級別迎接,這在當時是個大問題。正德十六年八月十二日,嘉靖皇帝命禮部研究制定奉迎蔣氏的儀式規格。楊廷和一黨的禮部尚書毛澄回奏了一個方案:
???
字幕同期聲:宜豫遣文武大臣各一員于通州境外奉迎。至日,母妃由崇文門入東安門。上具黑翼善冠黑犀帶素袍,于東華門迎候。文武百官各具青素服于會同館前東西序立,候母妃輿過,退。次早,上御西角門,百官致辭行慶賀禮。若至期在山陵事畢之后,上具翼善冠服,百官具錦繡服照前迎候。次日,上御奉天門,百官致詞慶賀。
何曉暢:這個方案中最關鍵的一句是“由崇文門入東安門”,很明顯這是王妃進紫禁城的禮儀。這種安排,嘉靖皇帝當然不能同意。于是,皇帝命令禮部重新研究方案。過了不久,禮部搞出所謂的新方案,
字幕同期聲:“欲由正陽左門進大明、承天、端門、午門之東王門入宮。”
何曉暢:從正陽門進去算是讓步,但走左門而不是正門,進去之后走的也是“王門”,即諸王出入之門,這個方案其實還是王妃之禮。嘉靖皇帝對新方案依然不滿,命禮部會同其他部門再議。禮部尚書毛澄是楊廷和的人,也是頑固的“禮制派”,后來又建議蔣氏從“朝陽門進東安門”,這和第一次方案“由崇文門入東安門”沒有什么區別,都是王妃之禮。楊廷和等人就是欺負嘉靖皇帝剛到北京,對首都地理不清楚,想糊弄他罷了。
但是年僅十五歲的嘉靖皇帝并不糊涂,很快便識破了禮部的用意。嘉靖皇帝看到和朝臣無法達成一致,干脆甩開禮部,自己制定了母親的進城路線圖:
字幕同期聲:“定從正陽門由中道行入,朝廟;其宮眷進朝陽、東華等門“。
何曉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嘉靖皇帝不僅要蔣氏以皇太后身份由正陽門經過御道入宮,而且還要朝謁太廟,這實在是令朝臣難以接受。不過君命難違,眾臣也是無計可施。同時,嘉靖皇帝命令禮部“飾駕儀奉迎圣母”。禮部請求使用王妃鳳轎儀仗迎接蔣氏,最后禮部還是失敗了,最終迎接蔣氏“用母后駕儀”。嘉靖君臣因蔣氏進城禮制問題而爭執不休的時候,蔣氏一行已經到了通州。蔣氏也是剛烈性格,她聽說楊廷和等人要兒子朱厚熜認張太后為圣母皇太后,叫自己這個親媽為“皇叔母”的時候,已經怒不可遏,她憤然地說:“安得以我子謂他人母乎?”意思就是說我的兒子怎么可以認別人做母親,而且她對于已故丈夫興獻王的稱號問題,蔣氏也是很在意,她對迎接官員說:“爾曹已極寵榮,獻王尊稱胡猶未定?”因為這些事情,蔣氏干脆滯留通州,不進北京城。我們知道,從朱厚熜與母親分別的時候就可以看出嘉靖皇帝一貫孝順,當她知道自己生母如此委屈,干脆就去找張太后大鬧,當時的記載是皇帝“涕淚不止,啟慈壽皇太后,愿避位奉母歸”。嘉靖皇帝的意思是若不解決父母待遇問題,自己也退位回家了。面對皇帝母子如此堅決,楊廷和等人也只好讓步,很快與張太后達成一致,以太后名義發布懿旨:加稱嘉靖皇帝生父興獻王為興獻帝,母王妃蔣氏為興獻后,但都不加“皇”字,雖然沒有把父母的稱號加上“皇”字,但是畢竟贏得了“帝、后”的稱謂,嘉靖皇帝對壘楊廷和,勝了第一局!
解說:對于勝得一局的嘉靖皇帝來講,這一局遠遠還不能滿足他對權力的需求,那么接下來他又要做什么呢?您現在收看的是《曉暢大講堂》文史版《大明嘉靖王朝》第7集《另眼看大禮儀之爭》。
何曉暢:嘉靖三年的四月,嘉靖追尊父母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后來又采用張驄和桂萼的建議,去掉了“本生”二字。這個提議一宣布,就引發了朝臣的抗拒,二百多名大臣在楊廷和之子楊慎的帶領下,跪在左順門前力爭,這里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楊慎,楊慎是個大才子,當時還考中了狀元,按一般人的想法,首輔的兒子當了狀元,那肯定是首輔動用了關系,但是當時并沒有哪一個人站出來說是楊廷和在中間做鬼,這就說明了楊慎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大家都知道三國里面有一首詞,叫做臨江仙,詞是這樣寫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有這么一個才子帶頭鬧事,大家肯定都是響應,那么這么一鬧,就徹底激怒了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命令錦衣衛將鬧事的大臣下獄一百三十四人,廷杖而死者十六人。九月,尊孝宗為皇伯考,獻皇帝為皇考。這一事件對嘉靖朝政治影響頗大。在這場歷時3年半的斗爭中,嘉靖皇帝過得很是艱難,但也體會到了皇權的無上權威,在與大臣們的斗爭中掌握了技巧。嘉靖皇帝十七年(1538年)九月,嘉靖皇帝追尊老爹興獻帝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圣恭簡敬文獻皇帝”,并將興獻帝的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正德之上,改興獻王墓為顯陵,大禮議事件至此結束。為了讓他爹興獻帝的牌位升袝太廟,他把朱棣的廟號由明太宗改為明成祖,為何要改成祖?因為太廟只能供奉9位先帝,祖可以永享太廟,但是宗不可以。剛才說了,嘉靖皇帝是大明第11位皇帝,除了建文帝被四叔朱棣除名沒有進太廟,此時太廟里正好已擺滿了9個。嘉靖皇帝的父親要進太廟,按照禮法,應該把與現任皇帝嘉靖皇帝關系最遠的宗移出太廟,這次就輪到明太宗朱棣了,但嘉靖皇帝這個人再膽大也不敢移出發起“靖難之役”的朱棣,于是就把朱棣的廟號由明太宗改成明成祖,最后移出了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嘉靖皇帝這個人就是這樣任性,要知道,皇帝可以追封自己的父親和祖輩為皇帝,但一般也就是名義上認一下,象嘉靖皇帝這么較真,給沒有當過半天皇帝的老爹按上“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圣恭簡敬文獻皇帝”這么高規格的21字帝號,之前是沒有的事,還配享太廟。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沒等得及當皇帝就死了,在兒子朱允炆登基后,只是簡單地追認其為孝康皇帝,就4個字。當過皇帝就當過,沒有當過就是沒有當過,別人意思一下的事情到嘉靖皇帝這兒就離譜地認真了,這得罪了先祖明仁宗不說,更是讓文官所不齒,文官瞧不起這個看似聰明的傻瓜。什么意思呢,就是這種掩耳盜鈴、借尸還魂的事情是讓文官極其鄙視的,發自內心的鄙視的。“大禮儀事件”是明朝中后期的君臣關系惡化的開端。明朝君臣關系從朱元璋建立大明開始就血雨腥風,定都南京后,凡是朱元璋認為有危險或潛在危險的人,證據莫須有,陸陸續續,分批分次,統統殺光,決不手軟。明初四大案“空印案”“郭恒案”“胡惟庸案”“藍玉案”等屠殺了十數萬人,功臣宿將幾乎被殺殆盡。朱元璋這種殺戮本質上是兔死狗烹,是為鞏固初生的明朝做出的過激反應。朱家的朝廷對大臣是很不好的,對為朱家服務的官僚也差,官員的待遇很低,連縣令的薪水都養不活自己一家人。而朱家對皇子皇孫卻是慷慨大方,親王俸祿年過萬擔(相當于內閣首輔30倍的薪水),此外還有王莊,平時經常有賞賜,過著極盡奢華的生活。明末明光宗朱常洛的弟弟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陽,富可敵國,據說被李自成活活煮了。在明朝當臣子,幸福指數實在不高。明成祖朱棣對大臣也是刻薄寡恩,據說滅了建文帝舊臣方孝儒十族共計800多口,駭人聽聞。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嘉靖皇帝雖然把認親爹的事終于料理清楚了,但嘉靖皇帝的的確確輸了。嘉靖皇帝畢竟年輕氣盛,在這件事上,他已經得罪了整個文官集團。
嘉靖皇帝在大禮儀之爭這事上,除了外藩身份和年幼處于劣勢,在情理法三個方面都占有優勢,可以說情在嘉靖皇帝這、理在嘉靖皇帝這、法在嘉靖皇帝這。但嘉靖皇帝作為帝王,作為大明公司的ceo,在這件事上的處理上也有重大過錯。在這件事上,他如愿了,證明了親爹還是自己的親爹,但嘉靖皇帝得罪了文官集團。這種得罪不是我們平常人之間的得罪,得罪了就不來往了,這種得罪是一種撕裂,具體說,就是君臣政事合作上的不合拍、職業操守認同上的分歧,導致皇帝威嚴明升暗降,政權運轉難以協調。
解說:大禮儀之爭導致了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以來培育的較為溫和的君臣關系急劇惡化。這種惡化的結果導致嘉靖皇帝從內心上被孤立,那么嘉靖皇帝究竟有沒有錯呢?
何曉暢:我認為嘉靖皇帝至少犯了兩個錯誤:
一是操之過急。面對以楊廷和為首的前朝老臣,這樣的事完全沒有必要急于強行推進,而應當以團結為重,以大局為重,楊廷和畢竟年事已高,嘉靖皇帝在遇到強大阻力后完全可以緩一緩。鄧小平有句名言,意思是說,我們這代人的智慧有限,下一代人比我們聰明,留給下一代人解決。小平同志說這話時年齡很大了,嘉靖皇帝此時才17歲,當然沒有小平同志的政治智慧,但此事的確完全可以等一等,以時間換空間,多說說寄希望于各位重臣的好話,多做聯絡溝通的工作。可以設想,往后推推,長期經營,培養嫡系,一朝天子一朝臣,屆時推行可能還是會有阻力,但是代價肯定會小得多。
其二是把自己推向文官集團的對立面。楊廷和畢竟是內閣首輔、文官的領袖、前朝重臣,又是擁立自己登上皇位的恩人。楊廷和是一面旗幟,是文官集團的旗幟,不管怎么說,對于這種特殊身份的人,嘉靖皇帝的處理過于草率。任其返鄉(實際上就是罷官),將其子楊慎發配云南,還不解恨,還將楊廷和貶為平民,嘉靖皇帝的這種做法相當不厚道,人家明明幫過你,對你有恩,你卻恩將仇報,趕盡殺絕,以怨報德、何以報怨?這件事暴露出嘉靖皇帝的極端自私性,將小聰明、自私自利、恩將仇報、刻薄寡恩的形象毫無保留地展現在眾臣和世人面前。試想此事如果換做弘治皇帝朱祐樘,那肯定不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嘉靖皇帝不是那個仁厚的弘治,也不是那個喜感的正德,他是嚴苛的嘉靖皇帝、自私自利的嘉靖皇帝、剛愎自用的嘉靖皇帝。
解說:正統的史學觀點認為,大禮議不是簡單的禮儀之爭,是新舊政治勢力的較量。換言之,大禮議是明代皇權由正德流向嘉靖皇帝的必要路徑,也是恢復明代政治秩序的必要步驟。但何曉暢先生認為,這種觀點有點牽強附會。
何曉暢:我認為大禮儀之爭是一場原本可以避免的、在統治者內部發生的任性內斗,這場內斗給明朝中后期政治秩序造成惡劣影響,是明朝政治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嘉靖皇帝作為皇帝對此應當負主要責任。嘉靖皇帝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以后,再也不上朝了,不上朝是君臣關系極端惡化的表現。上朝是干什么呢?上朝有點像現在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國家大事拿到朝會上討論決定。有人說,明亡亡于萬歷,實際上從嘉靖皇帝開始,就埋下了禍根,從君臣關系上說,明亡于嘉靖皇帝也不無道理。嘉靖皇帝進入暮年后,大臣都盼著他死,嘉靖皇帝斗累了,文官們更累。嘉靖皇帝死后,他兒子隆慶在位五年半,君臣還算和諧,但是萬歷十年后,君臣關系就好不起來了,萬歷打倒了自己的老師元輔張居正、抄了他的家,餓死了張居正的兒子;萬歷中后期的“國本之爭”雖然沒有發生大臣群死群傷的事件,但爭論持續時間之長、對朝政影響之惡劣遠超大禮儀之爭,可以說君臣關系到了崩潰的邊緣。及至萬歷的孫子崇禎,君臣關系就不要說了,煤山上吊時只有一名太監陪同,文武官員跑去給李自成獻媚去了,人心盡失,焉能不敗?
曉暢說:權力可以讓人不擇手段,但是得到的同時也失去了! 嘉靖此舉明面上是證明自己的爹是親爹,但實際是爭權,因為只有權力才能滿足他的欲望!
8
何曉暢:在前面我們講到,朱厚熜坐囚車從湖廣安陸州前往北京,那么在朱厚熜及使團到達北京城外的良鄉時,朱厚熜和楊廷和一黨發生了第一輪沖突。根據楊廷和的安排,要求禮部用太子的禮儀來迎接朱厚熜,即由東華門入,居文華殿。但朱厚熜并不接受這種方案,他對其右長史袁宗皋說:“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也就說武宗的原話是讓自己嗣皇帝位,而不是讓我來當太子的。這樣自己就不是皇太子的身份,而是以皇上的弟弟的身份即位稱帝。自然一切事宜就不該以皇太子的禮節來辦,于是雙方互不妥協,幾番爭執過后,太后和大臣們還是妥協了,最后由皇太后命令群臣上箋勸進,朱厚熜在郊外受箋,從大明門入,隨即在奉天殿即位。他還頒布詔書說自己是奉皇兄遺命入奉宗祧,不承認自己的皇太子身份。大臣們擬定的紹治年號他也不用,之所以不選群臣們普遍看好的“紹治”
朱厚熜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紹治”暗含歧義,“治”既可以理解為對弘治皇帝事業的繼承;又可以理解為對弘治皇帝本人血脈的繼承。朱厚熜刻意回避“紹治”這個年號,其繼統不繼嗣的用心極為明顯,日后血雨腥風的大禮議之爭早在朱厚熜選擇年號的這一刻便已初現端倪。
解說:嘉靖皇帝即位后,便開始命令禮部給自己的親生父親興獻王朱祐杬上封號,此時的興獻王已經去世一年,對于這樣的要求,明朝的大臣們感覺到手足無措。
何曉暢:面對皇帝的命令,禮部尚書毛澄感到非常為難,便向首輔楊廷和請示,楊廷和想了想,搬出來西漢定陶王的例子供毛澄參考。原來西漢成帝沒有兒子,去世前立自己的侄子定陶王為皇儲,他死后,定陶王即位,就是歷史上的漢哀帝。禮部根據楊廷和這一建議,便上奏皇帝,應該是小宗承繼大宗,應該尊奉正統,參照古代的事例,應該尊武宗的父親明孝宗朱祐樘為皇考,嘉靖的親生父親興王朱祐杬為皇叔父。這樣一來,嘉靖皇帝就要對自己的親生父親稱侄皇帝。嘉靖聽到這個奏書,瞬間爆炸,呵斥道,按你們的說法親生父母也可以隨便更換嗎?楊廷和和毛澄依然堅持己見,不管不顧皇帝的憤怒。嘉靖皇帝看到大臣們軟硬不吃,便采取懷柔措施,他派太監找到毛澄,告訴毛澄自己想給自己父親上個封號有那么難嗎,面對皇帝的示弱態度,毛澄態度也開始軟化,承諾將來等到嘉靖皇帝生了兒子之后,可以讓次子去繼承興獻王王位,奉祀原宗廟。但在大的原則性的問題上他不敢讓步。正在君臣僵持時,一位名叫張驄的南京刑部主事和一位名叫桂萼的南京刑部主事主動迎合上意,上疏駁斥楊廷和和毛澄,他們認為嘉靖皇帝和定陶王有所不同,嘉靖皇帝是按照皇明祖訓即位的,又不是孝宗的后代,繼皇統而不是繼皇嗣,所以嘉靖尊朱佑杬為皇考合情合理,而且還應該在北京為父親立廟祭祀,這一提議一出,雙方的爭論更加激烈。這個張驄,是浙江永嘉人,很多史學家說張璁這個人是投機分子,但我倒不這么認為。張璁前面考了7次進士沒有考上,正德去世那年,也就是公元1521年,他第8次參加考試,結果正德來不及殿試就駕崩了。這下趕上嘉靖皇帝首次殿試,張璁終于考上了進士。這一年張璁47歲,真是皇恩浩蕩啊,所以說張驄當然是一個雙面性格的人,這也正好迎合了嘉靖皇帝此時的心理需求。
解說:正當以楊廷和為首的護禮派和以張驄為首的議禮派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嘉靖皇帝決定將自己的母親蔣妃迎接到北京享福。但是當蔣妃在半路上聽到要自己的兒子認別人做親生父母的時候,蔣妃不干了。
何曉暢:朱厚熜即位成為嘉靖皇帝第三天,就發布諭旨說:“朕繼入大統,雖未敢顧私恩,然母妃遠在藩府,朕心實在戀慕,可即寫敕遣官奉迎,并宮眷內外員役,咸取來京。”意思就是嘉靖皇帝要把母親接到北京享福,這當然無可厚非。但是,朱厚熜此時已經是天子,母親蔣氏仍然是藩王之妃。如此身份之下的母子相見,蔣氏勢必要行君臣禮。這實在是非常難堪的事情,不符合“母以子貴”的傳統,也有悖于孝道。蔣氏進京,應該按照什么級別迎接,這在當時是個大問題。正德十六年八月十二日,嘉靖皇帝命禮部研究制定奉迎蔣氏的儀式規格。楊廷和一黨的禮部尚書毛澄回奏了一個方案:
???
字幕同期聲:宜豫遣文武大臣各一員于通州境外奉迎。至日,母妃由崇文門入東安門。上具黑翼善冠黑犀帶素袍,于東華門迎候。文武百官各具青素服于會同館前東西序立,候母妃輿過,退。次早,上御西角門,百官致辭行慶賀禮。若至期在山陵事畢之后,上具翼善冠服,百官具錦繡服照前迎候。次日,上御奉天門,百官致詞慶賀。
何曉暢:這個方案中最關鍵的一句是“由崇文門入東安門”,很明顯這是王妃進紫禁城的禮儀。這種安排,嘉靖皇帝當然不能同意。于是,皇帝命令禮部重新研究方案。過了不久,禮部搞出所謂的新方案,
字幕同期聲:“欲由正陽左門進大明、承天、端門、午門之東王門入宮。”
何曉暢:從正陽門進去算是讓步,但走左門而不是正門,進去之后走的也是“王門”,即諸王出入之門,這個方案其實還是王妃之禮。嘉靖皇帝對新方案依然不滿,命禮部會同其他部門再議。禮部尚書毛澄是楊廷和的人,也是頑固的“禮制派”,后來又建議蔣氏從“朝陽門進東安門”,這和第一次方案“由崇文門入東安門”沒有什么區別,都是王妃之禮。楊廷和等人就是欺負嘉靖皇帝剛到北京,對首都地理不清楚,想糊弄他罷了。
但是年僅十五歲的嘉靖皇帝并不糊涂,很快便識破了禮部的用意。嘉靖皇帝看到和朝臣無法達成一致,干脆甩開禮部,自己制定了母親的進城路線圖:
字幕同期聲:“定從正陽門由中道行入,朝廟;其宮眷進朝陽、東華等門“。
何曉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嘉靖皇帝不僅要蔣氏以皇太后身份由正陽門經過御道入宮,而且還要朝謁太廟,這實在是令朝臣難以接受。不過君命難違,眾臣也是無計可施。同時,嘉靖皇帝命令禮部“飾駕儀奉迎圣母”。禮部請求使用王妃鳳轎儀仗迎接蔣氏,最后禮部還是失敗了,最終迎接蔣氏“用母后駕儀”。嘉靖君臣因蔣氏進城禮制問題而爭執不休的時候,蔣氏一行已經到了通州。蔣氏也是剛烈性格,她聽說楊廷和等人要兒子朱厚熜認張太后為圣母皇太后,叫自己這個親媽為“皇叔母”的時候,已經怒不可遏,她憤然地說:“安得以我子謂他人母乎?”意思就是說我的兒子怎么可以認別人做母親,而且她對于已故丈夫興獻王的稱號問題,蔣氏也是很在意,她對迎接官員說:“爾曹已極寵榮,獻王尊稱胡猶未定?”因為這些事情,蔣氏干脆滯留通州,不進北京城。我們知道,從朱厚熜與母親分別的時候就可以看出嘉靖皇帝一貫孝順,當她知道自己生母如此委屈,干脆就去找張太后大鬧,當時的記載是皇帝“涕淚不止,啟慈壽皇太后,愿避位奉母歸”。嘉靖皇帝的意思是若不解決父母待遇問題,自己也退位回家了。面對皇帝母子如此堅決,楊廷和等人也只好讓步,很快與張太后達成一致,以太后名義發布懿旨:加稱嘉靖皇帝生父興獻王為興獻帝,母王妃蔣氏為興獻后,但都不加“皇”字,雖然沒有把父母的稱號加上“皇”字,但是畢竟贏得了“帝、后”的稱謂,嘉靖皇帝對壘楊廷和,勝了第一局!
解說:對于勝得一局的嘉靖皇帝來講,這一局遠遠還不能滿足他對權力的需求,那么接下來他又要做什么呢?您現在收看的是《曉暢大講堂》文史版《大明嘉靖王朝》第7集《另眼看大禮儀之爭》。
何曉暢:嘉靖三年的四月,嘉靖追尊父母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后來又采用張驄和桂萼的建議,去掉了“本生”二字。這個提議一宣布,就引發了朝臣的抗拒,二百多名大臣在楊廷和之子楊慎的帶領下,跪在左順門前力爭,這里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楊慎,楊慎是個大才子,當時還考中了狀元,按一般人的想法,首輔的兒子當了狀元,那肯定是首輔動用了關系,但是當時并沒有哪一個人站出來說是楊廷和在中間做鬼,這就說明了楊慎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大家都知道三國里面有一首詞,叫做臨江仙,詞是這樣寫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有這么一個才子帶頭鬧事,大家肯定都是響應,那么這么一鬧,就徹底激怒了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命令錦衣衛將鬧事的大臣下獄一百三十四人,廷杖而死者十六人。九月,尊孝宗為皇伯考,獻皇帝為皇考。這一事件對嘉靖朝政治影響頗大。在這場歷時3年半的斗爭中,嘉靖皇帝過得很是艱難,但也體會到了皇權的無上權威,在與大臣們的斗爭中掌握了技巧。嘉靖皇帝十七年(1538年)九月,嘉靖皇帝追尊老爹興獻帝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圣恭簡敬文獻皇帝”,并將興獻帝的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正德之上,改興獻王墓為顯陵,大禮議事件至此結束。為了讓他爹興獻帝的牌位升袝太廟,他把朱棣的廟號由明太宗改為明成祖,為何要改成祖?因為太廟只能供奉9位先帝,祖可以永享太廟,但是宗不可以。剛才說了,嘉靖皇帝是大明第11位皇帝,除了建文帝被四叔朱棣除名沒有進太廟,此時太廟里正好已擺滿了9個。嘉靖皇帝的父親要進太廟,按照禮法,應該把與現任皇帝嘉靖皇帝關系最遠的宗移出太廟,這次就輪到明太宗朱棣了,但嘉靖皇帝這個人再膽大也不敢移出發起“靖難之役”的朱棣,于是就把朱棣的廟號由明太宗改成明成祖,最后移出了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嘉靖皇帝這個人就是這樣任性,要知道,皇帝可以追封自己的父親和祖輩為皇帝,但一般也就是名義上認一下,象嘉靖皇帝這么較真,給沒有當過半天皇帝的老爹按上“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圣恭簡敬文獻皇帝”這么高規格的21字帝號,之前是沒有的事,還配享太廟。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沒等得及當皇帝就死了,在兒子朱允炆登基后,只是簡單地追認其為孝康皇帝,就4個字。當過皇帝就當過,沒有當過就是沒有當過,別人意思一下的事情到嘉靖皇帝這兒就離譜地認真了,這得罪了先祖明仁宗不說,更是讓文官所不齒,文官瞧不起這個看似聰明的傻瓜。什么意思呢,就是這種掩耳盜鈴、借尸還魂的事情是讓文官極其鄙視的,發自內心的鄙視的。“大禮儀事件”是明朝中后期的君臣關系惡化的開端。明朝君臣關系從朱元璋建立大明開始就血雨腥風,定都南京后,凡是朱元璋認為有危險或潛在危險的人,證據莫須有,陸陸續續,分批分次,統統殺光,決不手軟。明初四大案“空印案”“郭恒案”“胡惟庸案”“藍玉案”等屠殺了十數萬人,功臣宿將幾乎被殺殆盡。朱元璋這種殺戮本質上是兔死狗烹,是為鞏固初生的明朝做出的過激反應。朱家的朝廷對大臣是很不好的,對為朱家服務的官僚也差,官員的待遇很低,連縣令的薪水都養不活自己一家人。而朱家對皇子皇孫卻是慷慨大方,親王俸祿年過萬擔(相當于內閣首輔30倍的薪水),此外還有王莊,平時經常有賞賜,過著極盡奢華的生活。明末明光宗朱常洛的弟弟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陽,富可敵國,據說被李自成活活煮了。在明朝當臣子,幸福指數實在不高。明成祖朱棣對大臣也是刻薄寡恩,據說滅了建文帝舊臣方孝儒十族共計800多口,駭人聽聞。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嘉靖皇帝雖然把認親爹的事終于料理清楚了,但嘉靖皇帝的的確確輸了。嘉靖皇帝畢竟年輕氣盛,在這件事上,他已經得罪了整個文官集團。
嘉靖皇帝在大禮儀之爭這事上,除了外藩身份和年幼處于劣勢,在情理法三個方面都占有優勢,可以說情在嘉靖皇帝這、理在嘉靖皇帝這、法在嘉靖皇帝這。但嘉靖皇帝作為帝王,作為大明公司的ceo,在這件事上的處理上也有重大過錯。在這件事上,他如愿了,證明了親爹還是自己的親爹,但嘉靖皇帝得罪了文官集團。這種得罪不是我們平常人之間的得罪,得罪了就不來往了,這種得罪是一種撕裂,具體說,就是君臣政事合作上的不合拍、職業操守認同上的分歧,導致皇帝威嚴明升暗降,政權運轉難以協調。
解說:大禮儀之爭導致了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以來培育的較為溫和的君臣關系急劇惡化。這種惡化的結果導致嘉靖皇帝從內心上被孤立,那么嘉靖皇帝究竟有沒有錯呢?
何曉暢:我認為嘉靖皇帝至少犯了兩個錯誤:
一是操之過急。面對以楊廷和為首的前朝老臣,這樣的事完全沒有必要急于強行推進,而應當以團結為重,以大局為重,楊廷和畢竟年事已高,嘉靖皇帝在遇到強大阻力后完全可以緩一緩。鄧小平有句名言,意思是說,我們這代人的智慧有限,下一代人比我們聰明,留給下一代人解決。小平同志說這話時年齡很大了,嘉靖皇帝此時才17歲,當然沒有小平同志的政治智慧,但此事的確完全可以等一等,以時間換空間,多說說寄希望于各位重臣的好話,多做聯絡溝通的工作。可以設想,往后推推,長期經營,培養嫡系,一朝天子一朝臣,屆時推行可能還是會有阻力,但是代價肯定會小得多。
其二是把自己推向文官集團的對立面。楊廷和畢竟是內閣首輔、文官的領袖、前朝重臣,又是擁立自己登上皇位的恩人。楊廷和是一面旗幟,是文官集團的旗幟,不管怎么說,對于這種特殊身份的人,嘉靖皇帝的處理過于草率。任其返鄉(實際上就是罷官),將其子楊慎發配云南,還不解恨,還將楊廷和貶為平民,嘉靖皇帝的這種做法相當不厚道,人家明明幫過你,對你有恩,你卻恩將仇報,趕盡殺絕,以怨報德、何以報怨?這件事暴露出嘉靖皇帝的極端自私性,將小聰明、自私自利、恩將仇報、刻薄寡恩的形象毫無保留地展現在眾臣和世人面前。試想此事如果換做弘治皇帝朱祐樘,那肯定不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嘉靖皇帝不是那個仁厚的弘治,也不是那個喜感的正德,他是嚴苛的嘉靖皇帝、自私自利的嘉靖皇帝、剛愎自用的嘉靖皇帝。
解說:正統的史學觀點認為,大禮議不是簡單的禮儀之爭,是新舊政治勢力的較量。換言之,大禮議是明代皇權由正德流向嘉靖皇帝的必要路徑,也是恢復明代政治秩序的必要步驟。但何曉暢先生認為,這種觀點有點牽強附會。
何曉暢:我認為大禮儀之爭是一場原本可以避免的、在統治者內部發生的任性內斗,這場內斗給明朝中后期政治秩序造成惡劣影響,是明朝政治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嘉靖皇帝作為皇帝對此應當負主要責任。嘉靖皇帝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以后,再也不上朝了,不上朝是君臣關系極端惡化的表現。上朝是干什么呢?上朝有點像現在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國家大事拿到朝會上討論決定。有人說,明亡亡于萬歷,實際上從嘉靖皇帝開始,就埋下了禍根,從君臣關系上說,明亡于嘉靖皇帝也不無道理。嘉靖皇帝進入暮年后,大臣都盼著他死,嘉靖皇帝斗累了,文官們更累。嘉靖皇帝死后,他兒子隆慶在位五年半,君臣還算和諧,但是萬歷十年后,君臣關系就好不起來了,萬歷打倒了自己的老師元輔張居正、抄了他的家,餓死了張居正的兒子;萬歷中后期的“國本之爭”雖然沒有發生大臣群死群傷的事件,但爭論持續時間之長、對朝政影響之惡劣遠超大禮儀之爭,可以說君臣關系到了崩潰的邊緣。及至萬歷的孫子崇禎,君臣關系就不要說了,煤山上吊時只有一名太監陪同,文武官員跑去給李自成獻媚去了,人心盡失,焉能不敗?
曉暢說:權力可以讓人不擇手段,但是得到的同時也失去了! 嘉靖此舉明面上是證明自己的爹是親爹,但實際是爭權,因為只有權力才能滿足他的欲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