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后臺有讀者留言,吐槽自己現階段尷尬的處境。公司新一批換崗,來的都是95后,每天嘰嘰喳喳,一副深受荷爾蒙偏愛的樣子。她們討論的諸如哪個小鮮肉又拍新作品啦,新電影里誰和誰有緋聞啊,從來都是她插不進去的話題。
她說,作為一個80后,生活中被爸媽逼著相親也就罷了,連工作中都要時不時遭受這些“新鮮血液”的刺激,實在是太可怕了。這些告知她變老的預警無孔不入,讓她覺得30歲太難捱。
同為80后,我對這種心情真的很懂。似乎人一旦成長到某個年齡段——說白了也就是現在這個年紀,會莫名陷入一段瓶頸期。
那些曾經毫不在意的細枝末節,別人對你的評判,關于“老”這個字眼,突然就被放到了心尖上。
“都多大了還看動畫片?”
“都 28 歲了,不要再瞎折騰。”
“你都快 30 啦,是時候考慮找個人結婚了。”
“你們打算什么時候要孩子?”
明明旁觀他人經歷時尚覺得當耳邊風就好,輪到自己親身歷練,卻覺得哪哪都不行。
更多時候,外在世界強加的“老”把個人局限在狹隘的思維巷道里,不知從何而來的“老年危機”就提前登場了。
但其實,我覺得,“老”是一件心甘情愿的事,只要你不愿意變老,就可以永遠年輕。
/一旦不去做新的嘗試
我們就真的老了/
“膠原蛋白流失、皺紋增多、肌肉松弛……”,過了25歲,這些生理變化總是如約而至。身邊人動不動就耳提面命,年齡被掛在嘴邊,好像“老”就成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英國的 Retire Savvy Poll 網站曾發起過多項關于“年齡和老去”的調查,參與投票的人往往傾向于用“到了某個年齡不能做某件事,來定義老”。30歲以后,不能輕易換工作,不能輕易嘗試新鮮領域,追求過分“安定”,以至于生活四處充滿壁壘。
我們默認了生活的“波瀾不驚”,機械地重復著“找對象、結婚、生孩子、上學、求職”這樣的人生循環,沒什么全新目標,很難認識新朋友,公司和家兩點一線,對外在的一切都很難持有興趣。
這種日子不過是對昨天的反復,也很可能成為明天的翻版。
/老,其實是一件心甘情愿的事/
大家想象中的70歲是什么樣子?肯定會有人說,退休在家,頤養天年。人過古稀,日子好似就到了頭,再安安靜靜地等待命運宣判,簡直成為了生活的常態。
前不久,71歲的北野武,推出了自己的時尚品牌“KITANOBLUE(北野藍)”,正式宣布進軍時尚行業。而去年十一月,他剛剛因為出了一本純愛小說《模擬》久登新聞頭條。
北野武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壇酒,年齡越大,酒香越濃。搞笑藝人、主持人、電影導演、演員、畫家、作家、大學教授,以及現在的服裝品牌制造師,每個年齡段都有新的嘗試,讓自己的身份愈加豐富。
有的人十八歲生日過了四十多個還覺得自己是少女,有的人剛剛二十歲出頭就整天叉著腰感慨“哎呀哎呀我老了”。人是觀念的產物,你覺得自己老,30歲就可以放棄人生,你覺得自己年輕,70歲也可以有新事業。
想要人生不設限,先把年齡放一邊。就像北野武說得那樣,日子雖然辛苦,可他仍然愿意選擇這種會以幾億度的高溫飛速燃燒的人生。
/我們不想變老
就可以永遠年輕/
說到底,要不要老去,如何老去,應該是一件心甘情愿的事,沒有人能逼你一下子步入老年模式。就像《花兒與少年》里說的那樣,“我們不想長大,卻一定會長大;而我們不想變老,就可以永遠年輕。”
曾經做過一個關于“老”的測試很喜歡,想要檢驗自己當下的狀態是否仍然是年輕的,或許可以通過這樣幾個問題:
1. 是否對世界仍懷有好奇心?
因為懷揣好奇心,所以積極探索世界的變化。沒有思維固化的毛病,能看見自己與他人的相同點,也能接納與他人的不同。
2. 是否有勇氣嘗試新鮮領域?
投身全新的行業,或嘗試某個從未使用過的APP,這些舉動看似不起眼,但你敢踏出這一步,就是勇氣可嘉的表現了。
3. 哪怕失敗了,也愿意再搏一次?
失敗是生活中最普遍的事了,但失敗一次就縮回殼里,貪圖安逸,不再做改變,正是“老”賦予的心安理得。
4. 判斷他人的標準,不是基于“數字”,而是基于其他方面?
就像《小王子》里寫到的那樣,大人與小孩的最大區別,是前者總喜歡把數字作為衡量萬物的標準,也因此錯失了很多有趣的細節。
5. 愿意投資自己,閱讀、運動、參加旅行?
電影《羅馬假日》里說,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我們需要用這種方式,時刻保持前進的狀態,每一次輸入都是輸出,而這就是年輕的態度。
吾日三省吾身,希望你的答案,最終讓自己滿意。
巴金曾說過:“沒有人因為多活幾年而變老,歲月使皮膚起皺,而失去熱情則讓靈魂出現皺紋。”
希望不論是25歲,還是35歲的你,都有一顆“熱情似火”的心,尚來得及給自己創造年輕的機會。別對生活自怨自艾啦,拋開對年齡的偏見,“老”離你還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