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推薦了這本書,說是在美國獲得了“非虛構寫作”的大獎,而且是個華裔寫的,就找來了讀。
出乎意料的精彩。手不釋卷的讀完了。
“農村的往城市跑,城市的往省會跑,省會的往上海跑,上海的往國外跑”,這就是那個戰亂時代的中國的移民全景圖。
書中通過四個人的人生經歷為主線,試圖對1930~1950之間的中國的移民群體,尤其是上海對外移民群體做一個探索。
一個是富家子,其父親后來成為漢奸,抗戰成功之后被清算,家道衰落,他未能出國,經歷了后來幾十年國內的政治風暴之后,晚年去了美國。
一個是國民黨精英的女兒,抗日時期隨著父母輾轉遷移,吃盡苦頭。勝利后享受美好生活。然而內戰后退走臺灣,在臺灣經歷了艱苦掙扎之后,她留學美國,取得了事業的成功,并且“把弟妹們帶出了臺灣”,實現了父親的夙愿。
一個是中產家庭的學子,經歷上海求學、美國留學。由于內戰,家里的千畝田產不僅不值錢,還變成了負資產;由于美國的反共排華政策,在美國也受盡歧視。在沒有家庭支援、又面臨嚴酷的社會環境之下,他咬牙堅持完成了學業,最終事業有成,生活美滿。
一個是底層女孩,被兩次收養后,跟隨第二個收養家庭(中外混血家庭)以非法移民的身份漂到了美國,歷經艱難,最終兒孫滿堂過上了幸福生活。在晚年忍不住向自己的孩子談起了自己年輕時的坎坷——這就是本書的緣起。她的孩子就是作者。
關于那個時代的小說和歷史我也讀過一些。然而這是第一本讓我真正對戰亂時期普通人生活有一個真切感受的書。作者對于種族歧視的介紹也是第一次讓我對這個問題有所體會。我第一次知道,那個時候的澳大利亞是不允許華人進入的。
總之,這本書對我而言,最大的特色是,作者所選擇的角度:她所寫的,正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我所想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