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家之路,走到了死胡同,出不來了。
理性促使我寫出議論文,感性促使我寫出記敘文,散文。感性提供目標和動力,理性提供方法最終落地。我寫作欲望最強的時候,自然也就是感性達到頂峰的時候。
也就是動真感情的時候。
喜怒哀樂,皆源自欲望。而這個讓我,也是讓許多人大喜大悲的欲望,正是馬斯洛夫需求理論中的第三層:歸屬與愛的需求。
希望獲得愛情,希望和自己所愛的人共度終生,希望獲得長久的幸福。
很幸運,老天爺讓我是體會過什么是真正的喜歡一個人。那是一種不顧一切的,可以把整個人生交給她的,愿意為她赴湯蹈火,無懼與世界為敵的喜歡。
正是因為這種感情足夠強烈,人的情緒就很容易失控,一點點正面的事情,比如她對我笑啦,就可以讓人欣喜若狂。一點點負面的事情,比如她跟我生氣不理我啦就可以讓人難過抓狂。只要看到自己她就開心許久,只要看到她和別的男生在一起自己就難受半天。整個人的情緒狀態如過山車般起起伏伏,又像咬了勾的魚一樣,被甩來甩去,難以掙脫。進一步,不敢,退一步,不甘。內心惶惶,不知咋辦。由于她的存在,心情每天都如蹦極一樣大起大落,在大喜和大悲之間無縫切換。
這動蕩的心情,就像發動機中起落不停的活塞,驅使我的寫作事業不斷前進。喜極之時,我要把此時的心情寫下來,給自己看,讓將來的我分享此時我的喜悅。悲慟之時,我也要寫下來,這些悲傷之情順著我的筆尖流淌到了紙面上,從我的心中流走,我就不那么悲傷了。將來的我看到曾經的我還有如此心酸往事,說不定還能幸災樂禍地慶幸這事沒在現在的自己身上發生,或是真的發生了,還可以和往日的自己同病相憐。
總之,當下我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無數個時間點的我合在一起就是一大群人,這群人的力量是強大的。而日記,文章,就是這個可以穿越時間的,把無數個我連接在一起的載體。記憶太不穩定了,遺忘很多,久遠的記憶提取困難,而且太注重于服務當下。照片,視頻只能記錄外在的光影和聲波。有且只有文章,可以記錄思想,傳遞思想,傳播思想。
曾有多少個夜晚,陪著我的是筆和鍵盤,留下了一行行字符串。又有多少個夜晚,翻看自己曾經寫下的字句,長吁短嘆。我曾經立志成為作家,因為我有無數想寫下的話,或是記敘,或是議論,或是說明,或是抒情。
盡管我已經寫下幾十萬字,但我還覺得遠遠不夠。我曾以為自己可以一直寫下去,而現在,這個名為“寫作”的列車正在緩緩停下。
停哪兒了?
一個名為“家”的港灣。
進去可就出不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