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有煙花聲,東一處、西一處,各個方向都有聲響。
我的窗簾是拉著的。
在屋里,我只聽聲音,不去看。
在北京聽到煙花聲,總有一種錯覺,恍惚覺得這是在家里。
小時候,放煙花的總是有錢人家。
人家買煙花、放煙花,我們看。
十五的夜,空中騰放的光焰與煙束總亮得讓人驚奇又欣喜。
我們站在院子里,或者各鄰里默契地都站在街頭,共同看向有煙花的地方。
那時,路旁還沒有街燈,遠處還沒有高樓大廈,我們也都還沒有離家外出。
只是站在那兒,村里的、鄰村的、不遠處的城里的,各種煙花都能看到。
那時的湯圓,還不是速凍的,是手工現做的。
賣湯圓的人提前準備好切成均勻小方形的餡兒,
有人買時,嫻熟地在餡兒上淋上一層水,
在一個竹編籮筐上晃動地裹上糯米粉,
裹一層,再一層,
幾經晃動,圓圓的湯圓便做成了。
有桂花餡兒、黑芝麻餡兒和花生餡兒。
那時對湯圓的印象只有兩個字,“燙”和“甜”。
一般情況下,煮湯圓之前媽媽總會問上一問,“你吃幾個”、“你吃幾個”......
“我吃兩個!”
“我要三個!”
“你們盛剩下是我的!”
......
煮好的湯圓盛在碗里,一個個軟綿綿、白滑滑的,模樣很可愛。
由于急著出門和伙伴兒們玩,端著碗的那一刻便不停地用勺子來回攪動,再吹吹。
先喝一口湯。
哇!真燙!
用勺子挖起一個湯圓,將勺柄架在碗邊,晾上一晾。
每到這個環節,我總無聊又認真地盯著湯圓,看它散發出的輕細的熱煙兒。
“呼”,吹一下。
將盛有湯圓的勺子遞到嘴邊,湊近了再連著呼呼兩下。
開吃!
一口咬下去,上下牙齒開始磕絆著打架。
太燙了!
這時,湯圓餡兒開始溢出,而糯米層上也總有清晰的齒印留下。
太甜了!
喝口湯沖沖......
吃完了湯圓,我們會提著自己精心制作的“燈籠”出門。
一個硬紙質酒盒子,在一側開個方形的小窗,以能夠放進蠟燭。
紙盒的另一側,用針扎出自己喜歡的形狀和字。
心形、花朵、月亮、星星,還有自己名字的最后一個字。
紙盒的最上面,用毛線穿孔,再綁上小樹枝當手柄。
這樣,一個燈籠就成了。
點上蠟燭,光亮會透過那些針孔顯現出該有的形狀。
......
元宵節,是春節期間的最后一個節日。
正月十五、十六一過,新的一年才算真正意義上的開始。
該開學的開學,該忙于賺錢的去賺錢......
有人說,之所以現在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是因為我們都擁有得太多了。
小時候總在春節才會有新衣服,才能吃各種糖果、好吃的,才能看到煙花。
現在,天天都是春節!
中國的節日,不像西方國家的浪漫或熱鬧。
中國的節日,總是貫穿著安樂、溫馨、圓滿,這樣的寓意。
因為,它總是以“家”為單位的。
而今——
煙花比那時更絢麗,卻只照見了城市的寂寞;
湯圓比那時更多樣,卻吃不出歡樂的味道;
不是物種多了,人就開始挑嫌了,而是一切都遠了。
時間久遠了,醇厚的節氣氛圍遠了,我們離家遠了,愛家生活的心遠了。
總是在探索生活該有的模樣,似乎新奇總比熟悉有意思。
然而,每逢佳節落寞時才能發現——
生活的溫情不是陌生,而是熟悉。
無論走多遠,記得別和家走散!
——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