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山的演技”在這兩天頻繁上熱搜。
不僅經紀公司,連本人都出面回應。
“我也有演的不好的時候,希望觀眾不要把自己當作特好的演員”。
張一山自《余罪》積累起來的演技上的好口碑,在新版《鹿鼎記》開播以來,慘遭滑鐵盧。
他飾演的韋小寶只保留了小寶身上的“潑皮無賴”,被觀眾所喜歡的“機靈”“市井氣”變成了“賊頭賊腦”和“油膩”。
張一山努力想要表現韋小寶的搞笑和老奸耍滑,但卻只是簡單的擠眉弄眼、做怪相,肢體動作也是盡量夸張。
不少網友戲稱,這不是他們的《鹿鼎記》,而是《猴鼎記》、《西游記》。
哎,明明原以為,張一山演韋小寶應該是送分題的。
而可怕的是,這部劇不僅是演員演技浮夸,劇本改編、配樂、風格也都出奇的詭異。
金庸先生這部封筆的武俠巨作在創作團隊的翻拍后,像一部“沒有經過,只有結果”的《故事會》,創下了豆瓣2.6的新低,榮登“2020爛片之首”。
如果一部劇只有一個演員出了問題,那一定是這個演員本身的原因;
但如一群演員的表現都出了問題的時候,所有創作者的鍋可不能讓張一山一個人背。
張一山對韋小寶的塑造如此不成功,除了自身演技的問題外,更是因為編劇刪除了很多可以塑造韋小寶的情節。
不交代背景的快進式講述,讓這個人物所有的行為動機都顯得荒唐可笑。
周星馳電影版的《鹿鼎記》前五分鐘里,還在講康熙與鰲拜的政治斗爭,韋小寶甚至還沒出現。
張一山這版前五分鐘,韋小寶已經救了茅十八,讓茅十八帶他上京城了。
原著中韋小寶和茅十八的片段作者用了整整一章講述,劇中短短三分鐘就草草結束。
毫無邏輯的敘事,讓小寶的性格和出身無法通過背景、劇情刻畫出來。
比如原著中,茅十八對于韋小寶撒石灰解救自己的行為大加斥責。他認為韋小寶這個偷襲行為雖然有用但不是正人君子所為,也絕非俠義之士。
劇中不僅刪除了兩人對于“俠”的探討,甚至讓茅十八對于小寶偷襲行為大加贊。
韋小寶作為一個市井小混混,對“義氣”的向往和懵懂,機靈,膽小,虛榮,無法通過劇情展現出來。
原著里韋小寶和茅十八被海大富抓回宮后,為了逃跑,明明是韋小寶弄瞎海大富,殺死了小桂子。
為了爭取時間,他假裝自己是死去的小桂子,這才在海大富身邊開啟左右逢源的瞞住身份的日子。
劇中卻讓海大富誤殺小桂子,主動讓韋小寶假裝小桂子。
韋小寶在京城如履薄冰,命懸一線那種緊張感的沒了。
韋小寶如何化險為夷,在種種勢力間左右逢源的機靈感沒了。
而原因更是無法邏輯自洽——缺人伺候?而且還要在茅十八和韋小寶中,選一個留下來伺候 。編劇知道海大富的品級嗎?就算脾氣再古怪,宮里上趕著巴結他的小太監有的是。編劇知道海大富是幫老皇爺查假太后,肩負“臥底”使命的么?
一個肩負很容易就要掉腦袋的危險任務的太監,卻在明知茅十八和韋小寶是“歹徒”,而且未凈身的情況下,要把人留在宮中,冒這么大風險,為啥呢?
書里,海公公和韋小寶可是各懷“鬼胎”,互相試探的呢。
這些情節在原著中其實也算不上特別重要的,雖微小,卻嚴謹。人物行為有動機,性格有成長。
而這一版《鹿鼎記》才播了這幾集,小細節上的缺失就讓韋小寶沒有了動機,沒有了掙扎,沒有了在幾股勢力中艱難的選擇,韋小寶這個人物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圓滑鬼怪只能通過張一山浮夸地擠眉弄眼來表現。
然而情節的缺乏想通過演員浮夸賣力表演補足,不僅不能讓觀眾買賬,反而會讓人覺得尷尬油膩。
他太無力了,彷佛只能通過蒼白造作的肢體語言告訴觀眾:我真的是韋小寶,我看起來是不是滑稽又可笑,鬼怪又機靈,奸詐又狡諧呀?
可觀眾不傻。
除此之外,其他角色也同樣令人發笑。
當鰲拜來逼康熙殺蘇克薩哈時候,堂堂君王露出了如下憨憨的笑容。
原本康熙所具有的在逼迫下有憤怒焦急卻要強裝淡定,轉眼變成了“傻樂呵”。
還有把鰲拜的府邸叫成了“鰲府”,低級錯誤是肯定的。但這里有一說一,此類錯誤也并不是只有這版《鹿鼎記》一家犯。
陳曉春版本和周星馳版本也都錯了。
鰲拜是瓜爾佳氏,但寫成“瓜爾佳府”或者“瓜府”也是斷然不對的。關鍵在于,掛上這塊牌匾可能就錯了。
清朝只有郡王以上可以被稱為“府”,鰲拜雖是二等公但不是宗室爵位,并沒有資格用“府”。而按照朱家溍先生在《<紅樓夢>作者對建筑物描寫中的真事和假語》中說的那樣:“至于府門掛匾,在清代是從來沒有的。只有廟門上才有‘敕造xx寺‘的匾額。還有不屬于‘府‘類型的官員宅第,門上可掛宅第主人科甲中式標志的匾額,如‘鄉魁‘‘會元‘‘進士第‘‘太史第‘等等。“
這樣來看,《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紀府”也不對。“XX府”,也只是古裝劇中的工具人罷了,起了提示地點的作用。
但為什么之前也沒什么人指責紀曉嵐劇組,而對于“鰲府“,網友幾乎同仇敵愾?
其實一塊牌匾也是影視圈通病;茅十八戲份減少、節奏加快總比劇情注水好;劇情有一些魔改,可能是為了過審;張一山表演出現了方向上的偏差,但他本人還是努力的;扮演太后的王秀竹93年,演她女兒建寧公主的唐藝昕87年,年齡倒掛更說明大家都童顏不改,好像也不是什么問題……
可這些統統加在一起,就成了大問題。
說到底,觀眾不滿意的,是這版《鹿鼎記》劇組,失掉了《鹿鼎記》的魂。
導演的創作風格對演員的表演和整部劇具有著整體把控。
這么多演員的“失敗”,實際上是創作團隊對《鹿鼎記》解讀的“失敗”。
“鹿鼎記的原著風格其實是亦正亦諧的,它有著大量徘徊在生死之間的險情和掙扎的正劇內容。之前改編成功的《鹿鼎記》影視劇,也是把喜劇內容和正劇內容結合的很成功。”
而這部張一山的《鹿鼎記》就只是拍了搞笑部分,活脫脫成了一場鬧劇。
有意思的是,就在這版《鹿鼎記》因為全網嘲登上熱搜時,陳小春的版《鹿鼎記》在同一天也躥上了豆瓣的熱門榜單。
對新版有多嫌棄,對老版就有多懷念。縱觀30多年來這許多版《鹿鼎記》的打分,算是公允地還原了公眾對每一部評價,也可以說是各支創作團隊的修羅場。
回到韋小寶這個人物身上來。他的核心是什么?一是義,二是賭。
身在最污濁不堪的青樓,母親是庸俗的妓女,連父親都不知道是誰,韋小寶本就是底層一混混。
然而,知識改變命運。大字不識幾個的韋小寶,因為從小在妓院茶館聽說書,看戲文,對俠義人士心向往之,這也是他日后崇拜陳近南的原因——師父是真正的大英雄。
他此后一路過關斬將,撩妹交友,甚至大破神龍島、攪亂羅剎國,靠的都是“老子平時聽的書多,看的戲多”。
“義”是韋小寶的神之所往,“賭”則是他的行事準則。韋小寶的人生就是一場豪賭?,每到關鍵時刻,不管在搞不清楚到底被什么人抓住時,承不承認自己殺了鰲拜;還是在康熙和天地會之間做抉擇,他最后總是義字上頭,然后豁出去豪賭一場。
而這人,天生運氣極佳。
能將這兩點刻畫好的,都是佳作。
陳小春版的《鹿鼎記》,就是在精準還原的基礎上略帶加工,平平穩穩地把故事講完了。這是一部工業流水線上的工整之作,也成了最能讓大眾共情的一個版本。
梁朝偉劉德華的版本,年代久遠,多數網友可能都沒看過。但僅從劇照就能感受到,韋小寶痞氣中帶著靈氣,康熙正氣中帶著英氣。
用現在的話來說,哥哥眼里是有光的。
張一山這版呢?眼里都是油光吧。
而金庸大師的《鹿鼎記》的精髓又是什么呢?
我以為,是反諷。
天底下最下賤最污濁的妓院,和最高端最上流的皇宮,竟然有如此多的相通之處。于是在麗春園里橫行霸道的韋小寶,在紫禁城里也左右逢源,官運亨通。
韋小寶瞧那些達官貴人,心底里是鄙視的,不屑的——你們干得那些骯臟事也不少嘛,又比麗春院里的龜公、嫖客,好到哪里去了?
星爺就是get到了這個精髓。
要論魔改,他那版《鹿鼎記》中,雙兒成了雙胞胎姐妹,蘇荃成了神龍教圣女,還搞出了中毒后不得不跟韋小寶春宵一度的梗。
可人家不但get到了反諷精髓,還會解構、進化、再創造。所以周星馳的這版電影,也成了難以超越的經典。
而現在這個最新版,按目前的節奏來看,恐怕會變成韋小寶大殺四方又抱得美人歸的吊絲逆襲爽文了。
所以也別把鍋都甩給張一山,畢竟對《鹿鼎記》做出淺薄又災難性改編的,是整個團隊。
就是不知道這次“失敗”,張一山得要用多少個好作品把之前“會演戲”的人設重新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