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手開始這篇書評之前,我猶豫了很久,遲遲難以下筆。有許多問題令我感到為難:不同于文學書籍,《自卑與超越》屬于心理學分類,內容更加專業化、知識概念化,這意味著留給書評人的發揮空間變得狹窄了些。我不斷地思考,究竟該如何下筆,才能夠在不使原書內容失真的前提下激發讀者的興趣;應當如何規劃文章結構使其富有層次感和邏輯性,并合理的融合書中的觀點與個人的創見;使用怎樣的行文風格,利于文章內容避免晦澀枯燥……思考到后期,我甚至有些焦慮,打出開頭,刪掉重來,反復不停。后來我意識到,這些心理反應與行為的來源,是自卑情緒。這二字涵蓋在書題目中,是這本書的主題之一,也正是接下來我想作為切入點和大家談的話題。
自卑與自信是一對孿生兄弟,在我們的普遍認知中,自信往往是備受推崇的,而對于自卑,人們唯恐避之不及。關于這一說法,作者阿德勒提出了否定觀點,即自卑并非一種劣態,而是力量的源泉。引用書中的定義,“自卑是因為你的準備不足、無法應對,所以在問題面前堅信自己無法解決的癥狀”。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完美,故而不存在絕對的自信,每個人都必然有自己力不能及之處,在面對沒有十足把握解決的問題時,自卑的心理通常會以怯弱、畏懼、焦慮等情緒展現,嚴重時會引發神經癥、抑郁癥和生理病變等疾病。
人人生而自卑。那么,為何人與人之間仍然存在如此巨大的才能差異呢?原因在于,每個人利用自卑心理的方式、方向與利用率不同。阿德勒在此提出關于有關自卑的“補償性”觀點:我們都向往優越,而自卑所引發的壓力感將驅使我們向優越的方向產生“補償性行為”。在這個岔路口,如果你選擇不斷挑戰自我,嘗試繼續解決問題,那么你將會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若是被自卑情緒牽著鼻子走,任由它的擺弄,獲得優越感的行為將會“奔向沒有生命意義的側面,真正的問題被無視和排除”。你將在無形中為自己設限,“退縮、停滯,一心避免失敗,而不是爭取成功”。
我們的靈魂深處有著永遠無法被填滿的不滿足感。自卑正是來源于此,滲透了我們在成長和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階段。任何心理問題,都不是簡簡單單的暗示與說教就可以解決的,個體之間差異的復雜性與生活的多元性,都令心結的打開格外艱難。
所有拋出問題,卻不給予建設性方案的做法都是耍流氓。作為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針對“自卑”與“超越”,提出他的一套邏輯自洽的理論。這是一本大師之作,它并沒有局限于問題,進行細碎的、龐雜的解答,而是從俯視問題的高度,解釋了貫穿生命整體的價值觀,自卑與超越的探討作為暗線貫穿全書;我想,也只有從這樣的角度來試圖闡釋方案,才能夠實現一個人精神建設的完整性。人的思維系統如同一個巨大的機器,而對每一段個人經歷的自我解讀都是組成機器的一部分零件。這些零件彼此之間相互關聯、制約和影響,想要令機器發揮出理想的功能,必須保證每一個零件都正常地工作。當你形成了健康的思維體系后,對于生命將能夠做出更為科學的解讀,有關自卑情緒的問題的處理便會容易一些,甚至不攻自破。這就是阿德勒為讀者建立全方位的價值觀的意義所在,也是這本書的普適性所在。
在閱讀過程中中,你將會對卑微感與優越感產生全新的認識(第3章),了解到早期的記憶與夢是解開自卑根源的鑰匙(第4、5章),并能夠自發地回顧成長過程中的每個階段、考量不同時期的自己、判斷所受到的非良性的影響(第6、7、8章),加深無法處理對待自卑情緒帶來的最壞情況下的惡果——犯罪的理解、并予以自身警示(第9章)。在閱讀第1、2章有關哲學基礎的探討時,難免會感到枯燥乏味,但如果你抵抗住畏難情緒的攻擊,繼續閱讀下去,會發現它作為開頭篇目的絕妙之處:為后文起到的提綱挈領的重要性(第10、11、12章對其進行了更為細致的探討);并將感受到作者深厚的人文關懷和博愛精神。我建議大家在完成全書的閱讀后,重新返回1、2章細讀,這將有助于你把握整本書的整體性脈絡。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人類的心靈產生思想觀念,支配著身體發展創造。心理學的普世價值,部分在于幫助我們對身體接收的印象產生積極地、有利于發展的觀念。思想與行動一直是捆綁在一起的,想要拋開現實進行人格上的加強是絕對無法實現的。對此,阿德勒在其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上,提出了貫穿全書的行動方案——答案很簡單,只有兩個字,希望大家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到它,理解、認同并踐行它。
當然,我不能打包票說,讀完這本書之后,你就會成為一個自信爆棚、智慧超群并且行動卓越的人。我們無法成為圣人,但是我們絕對有機會和能力向著日臻完美的方向不斷改進。當下的人文環境,對于書中理想化的學說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我們的目標勢必需要在一個難以逾越的框架下實現,但這并不意味著需要拋棄底線、消極對待。我想,正是因為能看到未來仍然有無限改造的可能性,人類才會在不斷自我激勵之下突破以往的局限,發揮出更加優秀的潛能來造福世界。正是因為難掩的脆弱,我們才得到了個人完善與豐富的機遇和動力。最后,祝愿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全新的、超越的自己。
Ps.推薦馬曉佳的譯本